新华报业网讯 “语文不太容易,作文还比较好写,以前写过类似的题材。”“数学蛮容易的,大家考得笑眯眯的。”……昨天是高考第一天,首日语文和数学一直是考生最担心的重头戏。记者采访中发现,考生普遍感觉语文试卷比预期的要难,难于南京今年历次模拟考试;而数学卷则相对简单,最后两道大题对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入口也较低。
记者约请了经验丰富的高三名师对首日两门学科进行详细分析。
语文
考生反映:比“二模”还要难一些
“南京的‘二模’是最难的,可是今天这份卷子比‘二模’还要难一些。”金陵中学考点一位考生告诉记者。“第一题考了成语书写,有些出乎预料,后面做题的时候就有些慌张了。”一位文科考生说,考查字形虽然在考试说明的范围之内,但老师没有怎么复习过,遇到这样的题目特别陌生,估计要丢分。
名师点评:
[试题分析]诗歌鉴赏不避名篇
首先是考查顺着而非“拗”着教学。试卷整体结构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布局,几个关键的部分如文言文选择苏轼的《陈光弼传》承续近三年来的选文传统,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选考论述类的杂文,也都如一线高三师生的心理预期;尤其诗歌鉴赏不避名篇,《春日忆李白》为人熟知,作文命题较为平易。试卷整体很好地处理了考与教的结合与引导问题。
其次,试题是自然而然从阅读材料中生出来的,而非生硬套考试说明的考点出题,重视学生文章阅读时对文脉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与深度理解,这有利于引导一线教师跳出应试的解题方法训练的苦海,把教学的重心回归到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读透文章上来。再者关注现实,一方面是试卷语料选择指向对生活的关心,语言题选料紧扣现实,鲜活生动,论述类文本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阅读题的命制和字形题的考查直接针对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有很好的导向作用。选文文从字顺,试卷整体读得很顺畅,不别扭,从“辛亥英烈”专栏按语的写作,到课外名句的默写,到《这是你的战争》、《捧与挖》,乃至作文题《拒绝平庸》,整个试卷高度关注考生的精神引领。
[失分点]
陈寅恪的名言许多考生没有写出
第一难在心理不沉着。第一题考查成语书写,虽然不难,但出乎预料,使许多考生心理慌张,甚至影响后面题目的解答。考查字形,仍然在考试说明的范围之内,但由于连续三年试卷前两道选择题都是语音必考,成语、语病二选一的形式,一线师生大都忽视了对字形这一考点的重视,因而让考生有些措手不及,相当多的考生输给了自己的心理而丢分。
第二难在知识储备不足,记忆不牢。秋瑾是鲁迅哪篇小说中哪位烈士的原型,虽然第二册读本选过,也是文科指定考查的十部名著之一《呐喊》中的,但理科生普遍不会,反映出理科生人文素养的加强问题值得关注。名句名篇默写所默课内《逍遥游》和《琵琶行》中两句略偏了些,课外陈寅恪的名言许多考生没有写出。
第三难在阅读基本功不扎实。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这是你的战争》,一些考生反映读后感觉飘忽,把不透主旨,因而答题茫然,失分可能较多。从整个试卷来看,诗歌考查诗歌的情感脉络,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师生对话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的关联,论述类文本简要概括论述思路、例证之间有什么递进关系,这几道题目都考查读懂、读透文章,把握文脉,难度较大,考到了目前学生应试阅读的软肋,学生失分应该较为严重。
另外附加题名著阅读“判词”因说法争议,也使部分考生答题有些犹豫。
数学
考生反映:较容易,前面题基本上都能做
记者在几个考场采访时发现,与去年考完数学不少孩子愁眉苦脸相比,今年考完数学后很多孩子都是一脸阳光。“比较容易,前面14道填空题基本上都能做对。”一位物生组合的考生告诉记者。一些孩子说,之前最怕的最后两道大题虽然也是比较难的,但是可以入手做,多多少少能得些分。“附加卷比想象中容易,前3题都是练习过的常规题目,第4题有些难。”
名师点评:
[试题分析]
起点较低给考生好心情铺垫
数学试卷给人的印象是:平稳而不平庸。
排在试卷最前面的,是14道填空题,每题5分。这14道题目,起点较低,前3题都很容易解决,因此一上来都有一个很好的心情。这样的好心情基本可以持续到第8题做完。如果没有特别意外,这40分拿全的学生会有相当一部分。有了一个好心情做铺垫,下面的解答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第9到第11题,难度也不大。第12、13、14三题较难,可能大部分考生没有全做完,即使做完了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后面的6个大题,前3题入手容易,第4道的后一问计算量较大,想做对需要较强的能力。最后两道大题,对能力的要求较高,但是入口也较低。即使不能全做完,也都能得到一部分分数,只是尾巴翘得高一些罢了。理科附加卷共4题,前3题相当容易,第4题的第2问难度很大。
再来说说卷子的特色。由前面的叙述可知,填空题让所有考生平静地进入考试状态,而且平稳有序地向前推进。后面的6个大题(也就是解答题,第15到20题),依次是是三角题、立体几何题、应用题、解析几何题、函数与导数、数列与不等式。这都是很常规的数学试卷的模式,学生对此不感到陌生。而且题目所考查的也多为常规的内容,表述形式也不晦涩,解法强调的是通性通法,尽量规避了特殊技巧。值得特别说一说的是应用题(第17题)。这个背景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不会造成生活背景上的不公平。可以说,在这个题目上,很好地实现了社会公平。而且它又不是很刁钻,可以让每一个考生在这个题目面前都显得很有尊严。
再加上有几个题目(比如第13、19、20题),立足点很好,考查的数学思想也较为深刻。所以,从人文精神和数学技术上看,这份卷子平稳而平庸。
[失分点]可能在13、14、19、20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而不是过关性考试。这就决定了高考必须有合适的区分度,否则就无法实现它的价值。所谓区分度,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分数上区别开来,用数字分开考生的层次。因此,必然地会在一些题目上设置“机关”。
就本卷而言,丢分最多的可能在第13、14、19、20,理科再加上附加卷的最后一道题。丢分的最直接原因可能是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比如,第18题(解析几何题),主要可能是运算上丢分;19题可能是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丢分;20题则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总体上看,这份试卷没有偏离我们平常的教学,符合《考试说明》的框架。立体几何相当简单;解析几何运算量大;函数考查充分;范围问题、最值问题、不等式问题的考查分量偏大。 记者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