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幼教专家为您支招 怎样引导有自私倾向的宝宝
来源:水母网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3-10-14
水母网10月14日讯 (YMG记者李俊玲)“我女儿3岁了,特别自私,每次玩玩具都是自己玩,别人连摸一下都不行,如果是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不让她玩,她就会哭闹甚至过去抢。我经常教育她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但没用,她根本不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年轻父母这样感叹。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懂事,有些孩子却这么让父母操心呢?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让自私的宝宝变得落落大方,讨人喜欢呢?昨天,记者调查走访了港城部分孩子家长及幼教专家。
孩子自私?这是正常的
受访家长赵晓倩说:“我女儿两岁八个月了,刚上幼儿园不到两个月,最近学得特别自私,别人可以给她任何东西,但不要想要她的东西,哪怕是她丢弃了不玩的玩具别人也休想拿着玩,真不知道要怎样教她分享。”
对此,烟台市工人文化宫有着多年育婴经验的幼教专家宋鲁田老师表示:“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了,对自己和社会道德的评判能力初步建立,这时的孩子已经知道: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玩,但我的玩具是我的,我也不给别人玩。对同伴的友好并未建立信任感,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如何让孩子学会交往,如何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是成人的责任。”
“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目前城市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里的成人都以孩子为生活重心,长辈的疼爱更是让幼小的孩子感到她是家里的中心,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满足,几乎每次都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这种过分的溺爱、迁就,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宋鲁田老师表示,家长首先要带头为孩子树立榜样,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与孩子玩,热情地分些水果等食品给小客人吃,或主动拿出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在成人的行为中耳濡目染,逐渐学会分享与合作。
还有,要多带孩子出去与邻近的小朋友们接触,共同游戏,父母也可共同参与。孩子还小,对道德的评判还不准确,家长要言传身教,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进行引导教育,逐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行为。
宋鲁田老师强调说,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特别是7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多从自我考虑问题,以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和认识问题,很少关心别人,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但需要家长及早认识这个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使其养成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的习惯。否则,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指导他们学会分享就会形成自私的行为方式。
教育自私的孩子家长要潜移默化
宋鲁田老师告诉记者,对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儿童,家长不要感到束手无策。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机,处于此年龄的孩子可教育性强,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宋鲁田老师建议广大家长,要懂得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家长可以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发现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引导孩子懂得体谅他人。家长可以有意制造一些挫折,即碰钉子的机会。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孩子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比如: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尤其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多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总而言之,对于有自私倾向的孩子,家长要以疏导教育为主,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做得不好时要及时纠正。慢慢地,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自私行为,就会随着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逐渐消失。
学会分享治好自私
对于小孩子来说,一般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由于他们思维能力所限,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以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孩子的思维特征。烟台市云龙幼儿园园长林元表示,其实家长教育孩子不自私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都要分担共享的道理,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
首先,家长不能让孩子的以我为主的心理任其自流,不能对孩子采取“随他的便”的教养方式。其次,家长还应懂得自私自利的孩子,其性格是不稳定的,很难有较高的智商。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小朋友玩,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为逐渐减少,树立一个为大众着想的整体观念。
林元还提醒说,对待气量小的孩子不能简单地要求他“气量大些”,或是强迫他拿出心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于事无补。
对待气量小的幼儿最好的办法是大人的榜样。大人要以自己对人宽厚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例如过新年了,家长将精美的贺年片送给孩子的好朋友,幼儿园为小伙伴过生日时,让孩子带点好吃的去祝贺。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与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机会。比如,同伴到家里来玩,让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图书、糖果等给同伴分享。
当发现孩子不肯将心爱的东西给别人时,要引导幼儿去体验别人的心情,正当孩子得到爱吃的东西时,却来了小客人,有的孩子就千方百计想把东西藏起来或是马上吃掉。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家长就应帮助他分析:“如果客人也这样对待宝宝,宝宝将会怎么想?”如果孩子有了新玩具不肯给别人玩时,家长要讲一讲小伙伴多么想玩玩这个有趣的玩具呀,从而使他产生同情心而关心别人。也有的孩子比较爱惜物品,怕给别人玩了,东西要坏掉,那么就要求孩子把怎样爱护和玩的方法教给同伴,这样孩子就不会担心由于东西借给别人而坏掉了。
孩子自私?这是正常的
受访家长赵晓倩说:“我女儿两岁八个月了,刚上幼儿园不到两个月,最近学得特别自私,别人可以给她任何东西,但不要想要她的东西,哪怕是她丢弃了不玩的玩具别人也休想拿着玩,真不知道要怎样教她分享。”
对此,烟台市工人文化宫有着多年育婴经验的幼教专家宋鲁田老师表示:“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了,对自己和社会道德的评判能力初步建立,这时的孩子已经知道: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玩,但我的玩具是我的,我也不给别人玩。对同伴的友好并未建立信任感,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如何让孩子学会交往,如何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是成人的责任。”
“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目前城市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里的成人都以孩子为生活重心,长辈的疼爱更是让幼小的孩子感到她是家里的中心,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满足,几乎每次都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这种过分的溺爱、迁就,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宋鲁田老师表示,家长首先要带头为孩子树立榜样,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与孩子玩,热情地分些水果等食品给小客人吃,或主动拿出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在成人的行为中耳濡目染,逐渐学会分享与合作。
还有,要多带孩子出去与邻近的小朋友们接触,共同游戏,父母也可共同参与。孩子还小,对道德的评判还不准确,家长要言传身教,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进行引导教育,逐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行为。
宋鲁田老师强调说,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特别是7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多从自我考虑问题,以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和认识问题,很少关心别人,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私自利”,但需要家长及早认识这个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使其养成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的习惯。否则,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指导他们学会分享就会形成自私的行为方式。
教育自私的孩子家长要潜移默化
宋鲁田老师告诉记者,对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儿童,家长不要感到束手无策。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机,处于此年龄的孩子可教育性强,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宋鲁田老师建议广大家长,要懂得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家长可以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发现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引导孩子懂得体谅他人。家长可以有意制造一些挫折,即碰钉子的机会。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孩子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比如: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尤其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尤其要多孝敬长辈,给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会再现于孩子身上。总而言之,对于有自私倾向的孩子,家长要以疏导教育为主,孩子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做得不好时要及时纠正。慢慢地,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自私行为,就会随着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逐渐消失。
学会分享治好自私
对于小孩子来说,一般只会想到自己,不会想到别人。由于他们思维能力所限,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以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是孩子的思维特征。烟台市云龙幼儿园园长林元表示,其实家长教育孩子不自私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都要分担共享的道理,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
首先,家长不能让孩子的以我为主的心理任其自流,不能对孩子采取“随他的便”的教养方式。其次,家长还应懂得自私自利的孩子,其性格是不稳定的,很难有较高的智商。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鼓励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小朋友玩,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为逐渐减少,树立一个为大众着想的整体观念。
林元还提醒说,对待气量小的孩子不能简单地要求他“气量大些”,或是强迫他拿出心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于事无补。
对待气量小的幼儿最好的办法是大人的榜样。大人要以自己对人宽厚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幼儿。例如过新年了,家长将精美的贺年片送给孩子的好朋友,幼儿园为小伙伴过生日时,让孩子带点好吃的去祝贺。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与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机会。比如,同伴到家里来玩,让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图书、糖果等给同伴分享。
当发现孩子不肯将心爱的东西给别人时,要引导幼儿去体验别人的心情,正当孩子得到爱吃的东西时,却来了小客人,有的孩子就千方百计想把东西藏起来或是马上吃掉。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家长就应帮助他分析:“如果客人也这样对待宝宝,宝宝将会怎么想?”如果孩子有了新玩具不肯给别人玩时,家长要讲一讲小伙伴多么想玩玩这个有趣的玩具呀,从而使他产生同情心而关心别人。也有的孩子比较爱惜物品,怕给别人玩了,东西要坏掉,那么就要求孩子把怎样爱护和玩的方法教给同伴,这样孩子就不会担心由于东西借给别人而坏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