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杨东平:“小升初”新政能否标本兼治
来源:财新网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4-02-21

         就近入学政策还需辅以优质高中名额下放和教师流动等措施,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

  【背景】新年伊始,“小升初”新政连续升级,教育部向包括北上广在内的19个大城市下“最后通牒”,要求其在2015年实现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这意味着,在北京等大城市,通过推优、特长生等渠道进行“小升初”择校的比例将大范围缩小;而通过占坑班点招、共建、开条子等方式择校的“灰色”手段将被彻底取消。
  政策一出,学生家长群体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两个90%留下的择校空间,无疑将加剧学生在特长、奥数等方面的竞争;而若彻底放弃择校、等待派位,在教育资源明显不均的情况下,又加重了家长们对分配不公的焦虑。
  新政落地前景究竟如何?划片“随机”分配优质教育资源的入学方式,是否会带来新的不公?
  曾参与政策制定的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新政将给北京等大城市的“小升初”带来较大冲击,但不失为一个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契机。
  杨东平介绍,目前发布的“小升初”的政策其实是教育考试改革总体方案里的一部分,政策提出的诸如“就近入学”等概念,早已存在于义务教育法、国家教改纲要等文件中。政策里提到的10%并非是为重点学校、特权群体留出“择校空间”,而是从现实出发,“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一步到位做到100%不现实,需要先设定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杨东平认为,政策一旦落地,点招、共建、推优等或明或暗的择校方式都将被取消或大幅度压缩,仅为特长招生留下了5%的比例。但事实上,早在1998年,北京市教委就曾提出将特长招生的比例控制在2%,而目前全市的特长招生比重平均在10%,西城区更达到30%。
  新政到底能否落地,杨东平的态度是“拭目以待”。他认为新政出台,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背景,又有中央高压治吏的背景。在北京,市级领导也非常重视,亲自过问。“这种大背景下,不敢光说不练。”
  杨东平坦言,要根除“小升初”择校热,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而后就近入学便水到渠成。但现在不能因均衡化一时做不到,就放任“小升初”的乱象。杨东平认为,从“就近入学”着手,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实现就近入学后,被分到薄弱校的学生家长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会有更强烈的呼声,也会给教育部门的改革带来更大的压力。包括优质高中名额下放、教师轮岗等措施,也会更快落地。
  当前,北京已明确,将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的比例,从去年的15%增加到今年的30%。杨东平认为这一措施非常重要,“打断了过去的升学链条”。他介绍,过去要上优质高中,必须先上重点初中;要上重点初中,就要上重点小学。实行这一政策后,没有上重点初中也没关系,“只要你在普通初中是属于第一梯队的,照样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这样就会极大缓解对初中名校的竞争。”
  而对于教师的轮岗,北京等大城市的推进非常缓慢。杨东平介绍,反对者的理由包括,教师轮岗后将降低重点学校、名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这些老师到了薄弱学校,缺乏好的教学环境和团队,也不能有效提高薄弱校的教学质量。但杨东平在调研了山西晋中的教师轮岗制度后发现并非如此。晋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教师的城乡流动,如教师必须到农村轮岗两年,才有参评中级职称的资格等。城市老师下乡后,有着强烈的“被需要感”,对农村学校的科研、管理都带来非常大的改观;而农村老师也能在城市学校提高教学能力。
  杨东平认为,北京的中小学在硬件上差距并不大,完全可以从学区内着手,实现优秀教师、校长的流动。只有当就近入学的政策,配合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校长教师流动两项制度,“小升初”的择校热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财新记者 蓝方 采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