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3-06-18

  又是一年高考,接受考验的除了考生,还有父母、交警、气象局、考场附近的钟点房,甚至是整个社会。

  假如你从经济学角度看待高考报名、高校教育和就业,就会发现一些在其他市场不太常见的非理性思维—关联市场的供需关系变化显然没有反馈到前一个环节。

  让我们来看一下今年的高考报考人数,912万,跟去年基本持平,但相比3年前大概下降了40多万。乍看上去像是选择上大学的人变少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要知道1995年新出生人口数比1992年少了近200万。

  令这些夜夜苦读的高考生受到打击的恐怕是眼下的就业困局,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699万。再加上过去一两年累积下的尚未成功就职的毕业生,找工作似乎从未像眼下这么难。

  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为这个沉重的社会现象叹息,但在我看来,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中国社会认为人人都应该上大学的想法是时候改一改了。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制造业基地,中国未来要向质量生产增长型经济转变,但中国显然没有充足的技师支撑这一变化。

  单纯以蓝领、白领来划分人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仅从收入和市场需求角度看,作为蓝领的技师也远高于大学毕业生。我的一位同学当年在德国留学时,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里的很多年轻人并不读大学,而是去读一些专科技术学校—德国大学通常要本硕连读5年,许多人认为“浪费”了青春,实际上,他们考虑得更现实,因为社会需要这些一技在手的人。我的这位同学在德国的IBM实习时,发现公司里有很多专科学历的老职员,他们因为在大型机方面实际经验丰富,薪水并不比高学历人士差。在许多发达国家,你会发现一种更合理的人才供需配比—假如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选择读大学的人就会相应减少。而中国则执迷于保持70%以上的大学升学率。

  中国毕业生显得供大于求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毕业生距离真正的人才还相去甚远。这解释了许多企业尽管有招聘需求,却招不到合适的人。

  由政府主导和控制的高校教育体系,其僵硬、与市场脱离的教育方式,导致了毕业生所学无法满足市场真正需求,货不对路。尤其在一些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毕业生很难立足。当广大的中小企业成为就业市场的招聘主体,考核证书的时代就已经过去,它们更看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可塑性。

  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区域性明显,人才都挤在一线城市寻求机会,对于二三线城市,乃至更偏远的区域,除了一些垄断性质的国企外,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有价值的人才。中小企业负担不起毕业生的培训成本,因而更倾向于聘用有经验的人才;反过来,有能力的毕业生往往在教育投资上已经付出较多,但他们显然无法得到与之相匹配的福利水平。

  这里也有一些实际的考虑,二三线城市尽管潜力巨大,但对比一线城市,它们往往缺乏商业秩序,家庭背景可能很重要,这些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也不多—比如一位尖端技术工科毕业生在二三线城市跳槽的成本远高于在一线城市,因为可供选择的公司太少了。

  还有一些受到政策和体制影响较深的行业,一些人为因素导致了资源的倾斜和集中,这些行业的人才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均衡的情况。比如资源配置极为不合理的医疗机构,除了三甲医院之外,其他医院无法吸引优秀人才来提高自身水平。同样的,受体制影响较深的高校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如果单纯从人才市场来看,供大于求是表象,背后是适销对路的产品问题,更核心则在于我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人才市场。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等干扰了最基本的市场原则,它也从来没有真正体现供求关系。

  作者:李洋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