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四书是块砖,谁用谁来搬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09-26

  巍巍乎的“国学”大厦到底是由什么建成的?估计一千个人能有一千零一个答案。在文化重镇之一的清华人眼中,“四书”乃“砖”中之“砖”。

  日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把“四书”作为必修课搬上课堂。(9月23日人民日报)

  和传统戏词的“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相仿,很长时间以来,“四书”、“五经”一直是相依相伴的。此一番,清华园棒打鸳鸯,致使劳燕分飞。纵观给出的理由,未免有些牵强:认知儒家文化,就要从“四书”入手。要让同学们踏踏实实、一字一句地学习原典。——莫非,“五经”就不是原典?

  按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要想从汗牛充栋的典籍里逆推出原始的“道”来,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从不同时期诸位名家开出的必读(最低限度)书目来看,老先生们也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除开见仁见智的理念,意见相左的最大原因莫过于读书的体用。正如你想让一个厨子看兵法,无疑就是选择错了推荐对象。

  和被寄予厚望的“四书”再次入主清华园不同,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后又精简开列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在这份“四书”为榜首的书目里,梁启超给出的推荐理由并非“经世致用”,而是“趣味”。和今世的实用主义者比起来,老先生的眼光可谓老到。

  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即使从实用主义出发,用“四书”来构建传统文化的框架,其难度也不输于用萝卜白菜做出“满汉全席”,其效果也略等同于此。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写道: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同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那时候举行科举制度,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科举几乎是当时读书人的出路。

  知道了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四书”的前世,清华园版的“四书”的学习目的就有些值得存疑。这些劳什子的微言大义估计不论,就连在读书方法上,近人和今人的方式居然也是大相径庭。在胡适先生眼里,(读四书)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反观清华彭林教授的看法则是:一字一句地学习原典——谁的观点比较切合实际?

  即便在“四书’兄弟里,待遇也是不一样。古时候读四书要讲究个先后顺序,《大学》在先,《孟子》殿后。而在这一轮的“国学热”里,《论语》以势如破竹的态势,借助各式人等的造势独占鳌头。一时间,以《论语》代替“四书”乃至国学,成了一种时尚。“四书”是块砖,谁用谁来搬。

  在各种思维日趋融合之际,没有哪种文化会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再去普渡众生。不知道清华的兄弟姐妹们能用几年的光景学完他们的这门必修课?也不知道他们能否就此完成格物、知至乃至修齐治平,进而挖掘出中国概念来泽被世界。但在一片“独尊儒术”的喧闹中,我们怎么听不到那其余“九十九家”的声音?

  猛看一手好牌,然则“十三不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