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国学大师文怀沙:恍若云中屈子来
来源:庞彩盛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10-17

国学大师文怀沙:恍若云中屈子来
----——访著名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文怀沙

    “一曲吟催千古泪,文怀八斗叹骚才。韵高自有真情在,恍若云中屈子来。”这是九十年代初张爱萍将军在聆听文怀沙先生吟咏《离骚》后欣然所赠的诗句。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说起这位德高望重、闻名中外的“云中屈子”,人们依然很难用一句话来描述他在学界的身份。

    今年中秋前夕,笔者带着一片虔诚和不惑,在北京朝阳区文怀沙的寓所,拜访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国学大师、楚辞泰斗。

    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客厅里,墙上悬挂的几幅书法引人瞩目。一幅是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所作:“灵光鲁殿,屈子前身。文丈国学大师后学王学仲敬篆”;一幅是著名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所题:“不衫不履,非陌非阡。文老夫子教我。中石再拜”;另一幅是共和国上将、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所题:“学界巨匠,学习楷模”。学界与朝野对文老之敬仰,由此可见一斑!

    文老鹤颜仙骨,声清韵扬,睿智幽默,衡古论今,才思敏捷。他问我:“你今年多大了?”我回答:“属兔的,出林之兔”。他很开心地说:“你比我大五岁呢!我属鸡的。”言毕哈哈大笑。

    笔者的采访,便从这一欢快的笑声中开始。

    文怀沙,1910年生于北京,祖籍湖南。10岁随母寓杭州西湖秋社,师从徐自华。后私淑章太炎先生。自青年时代起执教,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广西大学、汕头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顾问等。至今仍奔波各地讲学、讲风、讲骚,讲他的“正清和”……可谓诲人不倦,乐此不疲。

    如今,年近百岁的怀沙先生仍担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震旦汉唐研究院终身院长、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国际组织颁发的“杰出文化贡献奖”。怀沙先生治学以研究楚辞称世,创立宝学、东方美声学,对经史百家、历代诗词歌赋、佛学、医学、红学、音乐、戏剧、金石书画等都广有涉猎。其诗文书法皆为世所重,有“当代屈原”之称,在学林享有极高盛誉。

    六百卷巨著展胸怀

    “关于我的身世也好,成就也罢,可以说是非陌非阡,不衫不履,有中有西。杂乱得很哪!”提起自己的身世与成就,文老显得异常谦逊和平静。

    而恰恰在这些“杂乱无章”中,成就了文老最得意的两件事——编了一部最厚的书,写了一篇最短的文。难怪有人称先生早年是才子,中年是学者,晚年是仙人。

    最厚的书,有一套就陈列在文怀沙的书房里,整整两面墙都被占去,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四部文明》的烫金大字赫然印在每一卷书的书脊上。

    按照时间顺序,文怀沙把这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分成“前四部文明”和“后四部文明”。前四部为《商周文明卷》、《秦汉文明卷》、《魏晋南北朝文明卷》、《隋唐文明卷》,共200卷,收录古籍1560余种;后四部还在编纂中,收录了大量宋、元、明、清的典籍。

    “前前后后全部加起来是600卷,45000万字。这是我50多年的心血。”仅听文老这如数家珍的介绍,就使笔者如闻一桩桩富有色彩的“传奇”。

    文老说,50多年前,一位老前辈同他谈话,启发他把清朝纪晓岚编的《四库全书》做一番研究。怀沙先生在研究中发现,《四库全书》把汉文化的经典作了许多篡改,其根本要害是仅从爱新觉罗的视角来修史,凡是典籍文献里不利于爱新觉罗王朝的都加以篡改。“那它就是‘奴才文化’的代表了,这是对中国古籍进行的最大规模的歪曲、篡改、阉割以至毁灭。”

    有了这个结论之后,文怀沙萌生了扶正文化之根的想法。时至十多年前,他暗发宏愿,一定要纂成一套《四部文明》,将《四库全书》歪曲了的改正过来,忽视了的揭发出来。他说:“我编《四部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中华文明聚原典,为子孙后代存信史’。”

    编辑工作开始之初,因为该书不在国家出版计划之列,没有经费,文老和7位老学者带着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白手起家,开始了艰巨的古籍收集、整理工作。

    他笑称刚开始编书时很寒酸:“乾隆皇帝发工资,请了200多人编《四库全书》,而我们只有8个‘老弱病残’。”

    此时,国家图书馆伸出了援助之手。文怀沙的一位朋友慷慨资助270万元,才使这项工作得以延续。

    文怀沙的这份执著使得《四部文明》终于被正式列入国家出版计划。为了保证学术水平,编委会又聘请了十多位国内外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共同参与这一大型断代文化工程,以“择善存真”为准则,兼寓“拨乱反正”之旨归。在编纂上,以“罕见”与“实用”并举,衡量古今,斟酌取舍,一书均排出先后多种版本,比较异同,最终选定最善之本。

    苦心孤诣,历时十余年,《四部文明》终于全部问世。

    谈起这部旷世巨著,文老说:“要在速成的时代里,转向对艰辛的思考与品位的召唤,并不容易。这部书努力的方向是将已经浮躁的社会心理,引向历史的理性思辨,并借机勾画出一份有益的中华文化地图。”他随即叹道,“不幸的是,当今大行其道的是引导人们放弃要历经艰难才能获得的快乐,去追求那种容易获得的、随处可见的乐趣。”

    他又认真地补充说:“限于水平,书中肯定留下了许多有待高明加以匡正的地方。”
为学者的虚怀与忧思,是对悠悠数千年中华文明的致敬。

    《三十三字箴言》释大道

    自然而然地,文老由厚及薄,聊起了他那“最短的”得意之作———《文子三十三字箴言》。

    全文正文仅3个字,就是“正清和”,注解共30字,即:“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这是文怀沙晚年自创的哲学思想。

    他阐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由儒、道、释三部分组成。‘正’是孔子伦理观念的第一步,即内心无愧、精神上的健康和丰满。《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正’。”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对立面是‘浊’。老子强调扬清激浊,按照自然规律来建立社会秩序,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相互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儒家也讲‘和’,道家也讲‘和’,讲‘和’讲得最好的是释家。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佛家,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字意可推广衍生为‘一切众生皆平等’。和为贵,和就是和谐。”

    “‘正、清、和’三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反对邪、浊、戾。”这是文老一生研究屈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文老生活感悟和时代感受的升华,是为人处世的经典要义。

    弘扬传统必须继承创新

    在客厅正对沙发的一面墙上,顶天立地“挂着”一副刚写完不久的对联:“地老天荒不忘一部中华史,山呼海啸齐唱千秋正气歌”。

    这副对联体现了怀沙先生的豪迈之意,诠释了这位百岁老人对中华文化的拳拳珍爱。

    文老从对联讲到了中华文化。他说:“中华文化发端于黄河,黄河是母亲河,可以说,中华文化是‘母亲文化’。”

    “母亲对儿女的影响有时候大于父亲对儿女的影响。生孩子很痛苦,但更不容易的是养育孩子。孟母择邻而居,岳母刺字,徐母骂曹,这些母性的规范虽有消极的东西,但积极的仍是大部分。”

    说着,文老如吟诗一般道出一句:“黄昏时候的树叶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漂泊的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爱心。”

    继而,文老又对中华文化作出独特的评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华文化有两个系统,一个叫‘风’,一个叫‘骚’。‘风’是中华民族的共性,以孔子为代表。‘骚’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以屈原为代表。共性是你是中国人,个性就是你是你妈妈的孩子。”

    文老直言,他爱母亲更甚于爱父亲。“英语把祖国称作Motherland(母亲的土地)而非Fatherland(父亲的土地),其实,这其中埋伏着一种生命的感情回归。”

    他又拿孔子和出生在河南的老子作对比。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对妇女有歧视。说女人不好养,那是因为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女人与生俱来的优点,就是母爱,如果说她们有缺点,也是封建社会强加给她们的。中国的文化里头,老子是把妇女摆在前面的,阴阳,阴在前阳在后,西方人叫Lady First,女士优先。中华文化的希望,我看是要看女性的地位之提高,要就位,阴阳就位。”因此,最近文老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第二个“君子”改成了“淑女”。可见,文老对“母亲文化”理解之深!

    谈及时下国人崇尚国学,掀起了重振国学之热时,作为国学大师的文怀沙直言不讳:年轻人愿意认祖归宗,这是件大好事,说明大家没忘记老祖宗。学习传统的东西是必要的,但切忌走极端。他说:“现在有不少地方让孩子背四书五经,这简直是开玩笑,我小时候苦头吃够了。你怎么忍心让你的孩子背四书五经呢?要用爱心去培养下一代,走极端就不好了。”文老认为,尊重历史,弘扬传统文化不等于开倒车,不是传统的都好,也不是新的就好。文老打趣说:“比如随地吐痰是旧的陋习,古人这种传统习惯就不要弘扬;又比如,爱滋病是现代社会的新怪病,这虽然是个新的东西,但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们绝不欢迎。”

    在文怀沙看来,用太随意和唯利是图的心态去培养下一代是不可取的。弘扬和普及传统文化有许多渠道和方法,我们可以创新普及传播形式。他关注央视的《百家讲坛》,觉得易中天《品三国》把历史通俗化,挺浅显,但通俗易懂,这种浅而不薄,讲得有趣了,人们愿意听了,才能真正起到了传播和普及的作用。文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青少年是在网络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就需要对他们做一些引导。但是,我不赞成无条件、无制约地复古。对于‘国学热’,我觉得需要冷静一点,不是什么东西一热就好。”

    由“母亲文化”谈到“国学热”,文老兴致勃勃。他说:“文化是要传承的,文化也需要传承。承前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你要知道今天,你就要知道历史。但是人不可能回到历史中去,如果你蒙昧于历史,那么对现实也就会看不清楚。这是通古今之辨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历史,那就谈不上把握现实,也就没有未来可言,这种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文老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仁、义、礼、智、信、忠、恕、诚、宽、和、直、正名、利、心性等,在国学经典著作中有很深刻的理解。它教育我们如何穷理、正心、修己、安人,是成人成己之必修内容。因此,年轻人在学习国学中择优而学,认真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大有裨益的。

    人要脸面就要懂羞耻

    对于当今社会浮躁、功利主义严重的现象,文老风趣地说:传统文化讲“脸”,现代社会讲“钱”。没有脸不行,没有钱也不行。但千万不要去做要钱不要脸的事。在他看来,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不要脸,不懂羞耻。

    “无德比无才更可怕。”他在北京给中国移动VIP会员讲课时,曾认真提及此话,“你用人,招聘职员,有一个标准不可或缺,要知耻,知道害臊。你一批评,他就脸红,这个人可以用。如果他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个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这个人是不要脸的,没有羞耻之感,那不能要。人无廉耻百事可为。一个人要是不害臊,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知耻,才会给自己立道德的尺戒。”

    在文老看来,如今“不要脸”的大有人在,“假”的东西到处泛滥,假文凭、假广告、假学历、假奶粉、假药,这些多半都是不懂羞耻不要脸的人所为。

    文老告诉笔者一件事。前段有个酒商找到他,想请他拍一个白酒的广告,酬金是一千万元人民币。文老对此邀请当即谢绝:“如果是好酒,不用我说也是好酒;如果不是好酒,你让我说‘味道好极了’,人家消费者岂不骂我老不要脸吗?!”

    言毕举座皆笑。文老平生最恨的就是“不要脸”和“假”,他的眼里容不得。连假惺惺地倚老卖老,他都忍不住要站出来批评。

    文老一直说,人过了70岁,就应该用公岁计算,这样算来,他今年还不满50公岁。遇到年轻人,他总是语重心长:“你不要倚小卖小,我也不能倚老卖老。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是,有些老人就很不像话,见到年轻人就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就是典型的倚老卖老。”

    有一家媒体的记者向他发问:“记得上次我们见您的时候,您是95岁吧?”

    文老立刻打断,大声说:“这个话题我不感兴趣!年龄大不是骄傲的理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情!屈原讲‘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孔夫子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用我的话讲,就是有一种紧迫感。老年人没有骄傲的理由。老年人越老,越应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而要做的事情太多,自己能力太差。中国有一个传统叫尊老敬贤,敬贤是肯定的,尊老是相对的,不包括倚老卖老的人。”

    他说:“我最讨厌的就是假模假式,装模作样。有的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或者对某个方面很懂,其实我们懂的东西是有限的,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们占有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在命运面前,我们都要谦虚一点。”

    说到兴奋处,文老展开双臂,比划起来:“人有两个品质,都很重要,一个叫自信,一个叫谦虚。一个人要有平常心,不要骄傲。学然后知不足,学得越多的人越觉得自己不行。谦虚是丰满的表现。也要自信,自信一过头就变成骄傲。但是一个战士在冲锋的时候太谦虚不行,应该锋芒毕露,舍我其谁,如果冲到一半对敌人说‘您请’,那就完了。”大家又是一阵捧腹大笑!

    文老接着说:“年轻人虎虎有生气,如果没有遇到教训,所向披靡,很容易骄傲。打几个败仗就会谦虚起来了。一帆风顺对人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人生是从雄辩到沉默,从骄傲到谦虚。人年轻的时候首先要学会雄辩,雄辩表示思维的活跃,他的语言锋芒所及,所向披靡。到了成熟以后,慢慢就学沉默。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这就是文怀沙做人的信条。假的不要,让人羞耻的不要,不恰当的骄傲与谦卑也不要,只留下一片纯净、真诚的土地在心里。

    他说自己特别喜欢康德墓碑上的两句话,于是一字一句地诵给我们听——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存于我心者,道德之法则。”

    文老虽然才高八斗,著作等身,但是依然如此谦逊及平易近人,这实在难能可贵。他在国内外有大批的拥戴者,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也有不少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大名气的大家。其中有称他为“文子振奇越世”的钱钟书,有称他为“怀沙兄”共同一道研究楚辞的郭沫若,有赏识他飞扬文采的柳亚子,有称他为心目中罕见的“智识分子”的余嘉锡。还有爱他、敬他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沈鹏等。文老认为长者是社会的财富,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被未来认可,他自己很是高兴。

    将近两个小时的长谈,文老起身回卧室,笔者以为他累了要休息片刻,谁料他却是去给我写了一条横幅书法“正清和”。我接过文老透着清香的墨宝,真是爱不释手,欣喜若狂!百岁老人的书法依然是那么苍劲有力,风骨犹存。细细品味,方觉书中有韵,笔底生情。他许多书法作品,时有行草,时有魏碑,时有隶书,钟鼎文。诸多书体有机的、自然的融为一体。学界许多大家都认为,它是鲜活的、流动着的中华国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