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他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这是不得不预先声明的.
(一)贵族身世,落泊宋蒙公元前387年,在"战国七雄"中的楚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吴起变法.这件事对了解庄周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的故事必须从这里讲起.从周天子裂土封疆到战国中期的六个世纪中,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发展,所谓的"男耕女织","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宗法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日趋形成;与此同时,各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一个日益庞大的有闲阶层,"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倡导变法,力图拆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藩篱;一些精明的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的需要,也乐于起用这些变法图强之士.吴起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战国时期,先后出现过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三大改革家.吴起作为一个才高德薄的历史人物,他俊逸豪迈,手段精明而老辣:为了能在鲁国统兵抗齐,他可以亲手杀死自己的齐国妻子;在魏国带兵时,他可以亲口为士兵吮吸浓疮.但是,作为一代英杰,他确实为楚国的强盛作出了生命级的贡献.楚国封国之初,本来还是一片落后的蛮荒之地,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湿,山川秀丽,楚人带着原始的浪漫和热情,很快发展了起来.到吴起变法时,楚国已是公族众多,财政匮乏,"贫国弱兵",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将要激化了.楚悼主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倡导变法,被楚悼王委以重任.他力主"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土".具体说来,就是要把那些领奉不干事的闲官,散官裁汰一批,实行"减政".对贵族的三代以下闲散子孙统统贬为庶民,让他们自食其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入养精兵以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雄.为了使被贬为庶民的贵族后裔不致联合作乱,吴起下令让"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也就是将他们疏散到边陲地区,让他们开荒种地,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庄氏是"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91年.从前591年到前387年吴起变法已有二百余年,三十年为一代,到庆子父祖辈上,早已过了三代,所以无疑是被贬谪的对象.楚悼王公元前318年逝世,吴起失去了王权的庇护,变得孤弱无靠,被他打击的达官贵人立即联合起来,攻打王宫追杀吴起.吴起抱住悼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那些参与作乱的显贵们却因此而犯了伤害王尸的"夷宗"大罪,继位的楚肃王因此而诛灭"七十余家".庄子的父祖辈大概就是这时为避"夷宗"之祸而越境迁居宋国蒙地的."据公认的推测,庄周在楚国公族作乱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一下子落泊为平民,流亡异国,自食其力,必然是一个相当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由此可以想见,医子的幼年时代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气氛中,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姑且不论,庄周那幼小的心灵过早承受了过多过重的压力却是勿庸置疑的.这样一种幼年生活经历,对天资聪颖的庄周来讲,形成一种内向型人格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情.幼小的庄周必然很小就思考了很多问题,由于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他在耳濡目染中一定也读了许多书.这是庄子成为思想家,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
(二)委身漆园,工于技艺在抑郁寡欢中成长起来的庄周,对人类存在,社会规范,自然奥秘这些人类面对的亘古困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是一种哲人的忧思,一种探索真理的渴望,一种破译自然奥秘的科学求知的冲动.但是,人不能靠真理过生活.读书写作之余,他必须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一个落泊域外的贵族后裔没有可以继承的田产,于是庄子只好靠手工业为生.庄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可以织出非常精细的草鞋,可以做出当时堪称一流的漆器,并对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都十分精通.司马迁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证明庄子曾因技艺的精湛,做过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科学发源于技术.庄子在手工业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物质的属性一定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井通过这种体验进入了"直观体道","道不可言"的精神修养境界和哲学境界.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记载了许多手工业者,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艰难思索后的哲学结论.比如,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 "桓公漫不经心他说:"圣人之言"."圣人还活着么 "桓公说:"已经死了"."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 今天如果说出个子丑寅卯倒还罢了,否则就处你死刑".本匠不慌不忙地来到堂上,对齐桓公说:"我这道理是从做车轮中体验出来的.榫眼松了省力而不坚固,紧了则半天敲打不进去;我可以让榫眼不松不紧,然后不慌不忙地敲进去,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嘴里虽然说不出这松紧的尺寸,心里却是非常有数的.我心里这个’数’,无法传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下去.所以我都六十岁了,还在这里为您做车轮子.圣人已经死了,他所悟出来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道理.所以我说您读的书是古人留下的糟粕".还有,庄子写道:一个屠大为文惠君宰牛,手摸,肩靠,脚踩,膝顶,刀尖刺,刀刃割,刀根砍,刀背砸,很有节奏,好像踩着《桑林》乐章在跳舞,似乎和着《经盲》的旋律在伴奏.文惠君说:"嗬!真棒.技艺竟然可以高到这种地步!"屠夫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艺的层面了.开始学宰牛,牛是浑然一体的;三年后,一眼就能看到牛的骨骼,肌肉,经络所组成的内在结构.现在我不用眼睛看,好像不是运动手脚在杀牛,而是全身心都贯注到了牛的自然纹理结构中割肉,剔骨,顺着牛的自然结构下刀,不会碰到任何大的障碍,连经络相连处我都可以轻松地分解开来.……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杀了几千头的牛,刀刃却仍然锋利如初.因为骨与骨之间有缝隙,而刀刃的刃端无厚度,无厚的刀刃进入有隙的骨节,当然就应该游刃有余.所以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在杀牛时遇到筋骨盘结处,我仍然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看准关键后,刀轻轻一动,牛就哗啦一声解体了,好像泥上散落一样堆在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立,顾盼左右,感到一种惬意和满足,于是乎擦净刀收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这番话,连养生的道理都明白了."类似这样的精湛技艺,庄子还记载了很多,如"大马捶钩","梓庆削鐻"(ju,音具.古乐器,像钟),"津人操舟"等等.大都是借别人之名抒庄子情怀之作,其中既有大量的感性经验,也不乏直观的想象和逻辑的推理.这种悉心于技艺的经验体会成了庄子哲学思想逻辑展开的不竭源泉.他管理漆器作坊的时间可能并不太长.曹商出使秦国获得赏赐后来看庄子,他正在打草鞋,很可能是又在以打草鞋为生.所以庄子一辈子都是在清贫中度过的,据载他曾经向监河侯借贷过粮食,见魏王时也穿得十分破烂,这虽然也可能是有意衬托出内在的清高,彰显一种关于忍受贫穷的理论,但终庄子一生,他在清贫中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却是毫无疑问的.
(三)交友海徒,学海发微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庄子悟性极高,他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在工艺技巧的体验中发现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存在,即所谓"道".人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这些亘古不变的问题,在庄子这里的答案是:人从道中来,回归道中去.庄子的道为中国特色的世界本原问题提出了一种最为彻底,最为深刻,唯一可以和西方本体论相媲美的一种解释.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征服人,所以,虽然庄子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儒家学说正相反对,主张人应淡泊功名,养生全真,却由于其新奇,自圆其说的深刻性赢得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崇拜.于是一套本来属于退隐山林的学说,反而帮助它的创造者彰显了名声.所以,庄子也有一些弟于,甚至有层次极高的朋友,庄子与惠子的交往构成了庄子生涯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惠施是当时超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先后当了十二年宰相,实际掌权近二十年,帮助魏惠王"为法……民人皆善之",他主张"去尊","偃兵",变法图强;开六国称王之局,是山东六国"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是隐士庄子一生唯一的谈友.惠施年长于庄子,大约于公元前314一310年之间去世,庄子从惠施墓前经过时,曾对随从的弟子们说:"楚国郢都有两个人,一人把蝇翅大小的一点灰泥涂在鼻尖上,另一人抡斧去砍削,斧头运行如风般地砍将下来,两眼一闭,’噌’地一声,灰泥削得干干净净,鼻于却毫无损伤.二人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心不跳.宋元君听说后,就把抡斧匠人召来让他表演一番,匠人说:’我原来是有这么个绝招,不过,我的伙伴早就死了’.自从惠老先生死后,我也像匠人一样失去了辩论的对手,我怕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理解我的人来和我说说话了."一种"子期不在对谁弹",失去知音的悲哀充分说明了庄,惠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庄子和惠子在一起讨论切磋的问题范围广,深度大,其中最有趣的是所谓"壕梁鱼乐之辩".他俩在濠水上游春,庄子说:"鱼儿悠然自得地摇头摆尾,游来游去,是多么快乐哟!"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想些什么,你也不是鱼,理所当然地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不就完了!"庄子说:"嗨!咱们回头想想,你问我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那已经假定了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此外,他们还就"大而无用","人固无情"等价值论,人性论,本体论问题进行过十分深刻的阐述,有的甚至是现代人也无法回答的重大哲学问题.这里就不具一一了.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作为退休宰相亲自参加吊唁活动,又是二人关系非同一般的例证.有这么高档次的朋友,即使他如何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地退隐山林,他仍然会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在私学盛行的战国中期,庄子肯定有不少的学生和崇拜者,他的学生也有可能到惠施手下去为官.所以庄子仍不是一隐了之,而是在退隐理论的指导下,过着一种恬淡寡欲,清高自守,沉思默想,著述不辍的学术研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