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我种了一棵花,在种植的时候默默许愿花开就代表我能考上大学。期间,花儿被移植了一次,差一点儿枯萎,不过后来开的很绚烂,我也如愿以偿的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不知道我当时的许愿算不算迷信呢?——程鹏丽
看到这些种种的办法,就知道我们的孩子们上大学有多么地不容易了!——龙在天
关于避孕药“避晕”的那个说法有待考证,五月份药店里避孕药的销量增加是因为女生担心在高考期间来例假痛经会吃避孕药延迟经期。这在我当时高考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潜在常识,班主任会在家长会上要求女生让母亲来开家长会并另外请个女老师让女生注意这点。这些迷信即使大多数人不相信,也不敢故意逆着它来做,毕竟,高考是类似于过鬼门关的大事儿。——胡倩
我个人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的“迷信”其实是一种给自己增加自信的方式,比如说我们那很多高考生在高考前回去三元宫拜神,祈求高考取得好成绩,这也许没有科学根据,并不一定就能够获取高分,但这给考生在考前起到一个强心剂的作用。考生们身带状元符、考前吃鲤鱼等等,其实都是在给自己心理做良好暗示,只要这个“迷信”不是太过火,不要想着通过旁门歪道来进入名校门,在考前做一点“迷信”也未尝不可。但也要理性地认识到,所有“迷信”的最终效果都是由实力来作为基础,没有实力,求神拜佛什么的都是徒劳。——高欣婷
高考就像过关口一样,各种“迷信”佐料也只不过是为了补充英雄的魔法值,但最关键的生命值和技能是靠平时练怪积累的。从纯应试的角度来说,补充点佐料到也未必不可。不过这关只是漫漫长路的一小段,英雄的人生还需要不停的打怪练级。——笔笔的笔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总是把什么佐料都放全了才安心。迷信就像心理上的强迫症,让人欲罢不能。——严颜
哎,中国的迷信思想太严重了,读再多书的人还是会有一点点迷信,可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因果循环吧。——张欢
是太多的对学历的美好幻想造成的这一切,是对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造成的这一切。熟不知现在大学校园已然变了许多,都已经不能说是求知的净土改变命运的舞台。如果能够人人平等的选择任何一个学校的话,我想迷信佐料的味儿也会淡点的。——杨文
已经是社会普遍现象了。主要是高考这根魔力棒指挥引导力太强使然。——林冉冉
随着近几年公考和研考的加温,高考的温度似乎降了很多,因为大学扩招,给很多人有可能上大学,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但四年之后,竞争比高考时还要激烈,甚至许多人走上了极端,国家当初出发点好的,但现在的就业问题,引发了毕业就失业的流行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了么。至于上上香之类的,只能是寄托家长们的一个美好希望罢了,无可厚非。经济体制市场化三十多年,走完了西方近百年才能走完的路,政治必然跟不上,所以才会凸显那么多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现在具体怎么改,怎么做,都是在走一条前无古人,独自探索的道路。——曲伟
因为重要,所以需要完全准备,在做好应考的基础上,给自己和家人些心理安慰也并非不可。没有人会真把人生押在上面这些措施基础上的。只是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使得考生脆弱的承担不了任何不可控风险,才会如此。如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才是题眼。——西铭
官本位体制下的怪现状,高考依然是主要的指挥棒。——栗彦卿
对学生、家长应对高考所出现的迷信现象不必恐慌,其实他们大多都能明白吃鲤鱼、避孕药等对提高高考成绩无作用,这么做的原因只是寻找心理依托,缓解压力。当然,对于这种现象不能提倡,应该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媒体宣传等引导家长做好科学辅助工作,从长远看来,提高国民整体的科学素养是规避此类“迷信”现象发生的根本之策。——王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父母本身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对高考也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高考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普遍被认可的学习和进步的渠道和过程,如果单纯追求考上大学有可能使孩子的教育落入片面。高考不是目的,不是考入大学就万事大吉了,正是由于父母的片面追求和欲望使得很多孩子不择手段考取大学,考入后只求毕业证,不去深造学业。高考是一个考验,锻炼一个人信心和心勇气的机会。父母应更多地引导孩子掌握本领,提高素质,以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高考,同时科学地提供适当的饮食和生活环境,让孩子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赢得高考。——小赵
相比我高考那会,佐料是多了几味,我们那时没那么多花样,但大体思路都差不多。这确实值得引起注意。老师们没有作出正确引导;家长们又在后方煽风点火,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再加上考试压力一年大过一年,刻苦用功之外,人人都想抄捷径,或者寄望于外力的心理倾向。——杨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