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网友:"性教育教材"为何被认为"黄色"?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9-28

  16日,北京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公布了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从新学期开始,该性教育教材将在北京部分小学试点使用,经完善之后,有望在全市小学全面推广。(8月18日《广州日报》)

  该教材摒弃简单说教、禁止或恐吓的方式,选用卡通式插图,语言生动,内容大胆,被称为突破传统教育底线。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中写道 :“人类繁衍后代是靠男、女两性共同完成的……爸爸阴囊里的睾丸可以产生精子,他们的样子像个小蝌蚪,活动能力特别强,像游泳健将,他们都想找到卵子做新娘,形成一个新生命……为了让淘气的精子能尽快找到卵子,爸爸用阴茎插入妈妈的阴道里,用力把精子射入妈妈的阴道内,保证精子顺利进入子宫、输卵管,尽早和等在那里的卵子相遇并结合。”

  正是这段看似比较“前卫”的性教育内容,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一些网友认为,图文解释男女性爱过程尺度过大,堪称“黄色”“赤果果”。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人们大可不必如此敏感看待性教育教材。

  首先,在我看来,和国外性教育相比,这只是一次“迟来”的性教育尝试。瑞典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荷兰儿童从6岁就开始接受性教育。芬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性教育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各种各样的性教育出版物图文并茂,连娃娃都有性教育小儿书。如今,我们的性教育还没有进入中小学课堂,甚至连一本像样的性教育教材都没有,和国外的性教育相比,这显然是太落后了。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谈“性”色变,人们对“性交”、“阴茎”、“阴道”等生殖器字眼非常敏感,这些词语更是很少在公共场合被人谈起,而在我们的中小学校,根本就没有性教育课程,就连最起码的青春期教育课程也多是形同虚设(一般都被语文、数学、英语课挤占)。当学生们在谈及男女生身上某个隐私器官时,学生都羞的脸红。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性交描述的图文,人们显然会觉得“前卫”、“很黄”,甚至是“不健康”。但是,这些在国外性教育课程中却是很正常的,根本就不算稀奇。

  笔者认为,北京这本性教育教材不是尺度过大,而是传统的“性观念”使得人们对“性”教材过于敏感。我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就该从幼儿开始,幼儿时的思想是比较单纯、纯洁的,就好比一张洁白的纸,他们大脑里也没有大人所说的“很黄”的概念,所以,此时是最佳的性教育时期。图文并茂的性教材只是给了孩子们“我从哪里来”问题一个正确、形象的答案。反观我们那些家长的错误解释,性教育教材何错之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