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12年高考还有近一个月时间,一些考生和家长的情绪也渐渐开始波动起来,部分考生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状态。考前一个月,到底该如何备考?对此,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给家长和考生们一些建议。
对学生的建议:
查缺补漏有效提高
考前最后一个月,应该怎样备考?就此,眉山一中陈老师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高三学习紧张,轰炸式考试很多,学生容易陷入学习疲劳期,在高考前最后一个月,尽量不要轰炸式做题,也不要做套题,而是每天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题做,第三,查缺补漏,就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成绩。
此外,如果出现“高原反应”,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平静地做好短期计划,并且认真完成,而不要过多地去考虑高考的结果。实在没有办法,可以暂时放下书本,做点运动或者散会步来调整、放松情绪。
调整作息 避当夜猫子
越临近高考,一些学生越勤奋,经常当夜猫子,却不知道,“开夜车”容易造成大脑疲劳,消耗第二天的精力,白天学习的东西就难以被吸收。其次,高考是在白天进行,考试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3点到5点半。如果学生养成了“开夜车”的习惯,晚上精神,白天疲惫,高考的时候没有精神,达不到最佳状态,那就太不明智了。
陈老师建议,高考前一个月,考生应逐渐调整作息时间,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将最佳的状态调整到高考时段。
对家长的建议:
保持平常心 做好“后勤部长”
作为2011届高考考生的家长,王月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的“后勤部长”当得很称职。“高考越来越近,孩子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的心态、身体、复习和发挥都‘正常’,家长首先要保持‘正常’。”王月说。
其次,家里的生活节奏要保持正常。“我会按照以往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做早饭,晚上女儿上晚自习,我会给她做夜宵。”王月表示,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唯有打理好孩子的生活,让她吃好、喝好,让她的生活保持正常,就像以往的每次考试一样,按部就班地备考。
以“哄”为主 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在高三老师看来,对考生家长又有什么建议?陈老师的建议是:考前一个月,家长在保持平常心的同时,应以“哄”为主,多跟考生摆龙门阵,多鼓励他们,家长千万不能用“一定要考好”等言语刺激孩子,而应该多用“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不管考试结果怎么样”,“不管考上什么大学,只要你尽力就行了”之类的语言,帮助考生舒缓压力。
其次,一些家长喜欢对孩子说“需要我们做什么,你尽管说”,但往往忘记跟孩子说:“你不需要我们做什么,也尽管说”。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期间,一会推门给孩子送牛奶送水果,一会找个借口看看孩子在做啥,这样反而会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其实,孩子这个时候最“不需要妈妈进来”,家长应该把孩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时时保持宽松的好心情。
考前定位法 有效舒缓压力
面对部分考生在高考前一个月出现的各种心理压力,心理咨询师骆志军给出了建议:放松心态,找好定位。
据骆志军分析,学生面对高考压力出现的焦虑,可分为自恋型和自卑型。
自恋型:大多数出现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因为家长、亲戚的期望较高,或者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较严,在高考前,给自己定了如“非清华北大不上”、“非名校不上”的目标。从成绩说来,他们具有这个实力。但因为给自己的压力较大,往往会出现焦虑、学习状态变差等现象。
自卑型:这部分学生成绩一般,但想在亲友、家长前表现一把,想在高考时超强发挥,于是在高考前更加努力、勤奋,给予了自己很大的压力。
骆志军建议,如果考生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在生理上出现失眠、头痛、厌食、容易走神等各种症状,可以采用定位法,活在当下,舒缓压力。
考生可以这样做:综合自己高中三年来所有考试的成绩排名,客观估计自己在班级里的排名,然后询问班主任,这个排名能够上什么样的学校。这样有效定位后,可以有效避免给自己过高的要求和压力。
老师和家长可以这样做:多跟考生沟通,找到考生压力的根源,是来自于亲戚、家长的期望,还是来自于自身的压力?并对症下药,进行有效开解,让考生认识到,高考不过是一次考试,高考不成功,并不意味着人生不成功,未来的路还有很长,机遇还有很多,从而让考生放下包袱,轻轻松松上考场。
他最后表示,考生、家长、老师,需要明确的是,考试成绩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学科能力,切不可因此剥夺其快乐、尊严、自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