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聚焦“2011高考作文” 命题怎样避免“大而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6-15

20110615081629.jpg

    命题意图应该“兜圈子”还是应该简捷明确

        “要想让考生在极其有限的构思时间后快速进入主题写作,就必须有简捷而明确的命题意图,以减少审题误导。”王爱娣认为,一套好的作文试题即使不设审题障碍也能让考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显示出思维的创造性。而今年有些作文试题在这方面却与考生玩起了“绕弯子”捉迷藏游戏,从而降低了试题的有效度。如那套以“我的时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浙江高考作文,通过两度设置审题障碍,一步步把考生的思维牵进设定的圈套中。本来第一段材料就提出了“一个人的成功能否被复制?”已经很好地激发起考生结合阅读或生活体验来完成一篇文章,接着却又来束缚考生的思维,说“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这就直接把命题者的价值观强加给了考生,使之失去表达观点的自由。接下来又对“时间”作出结论:“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这样就使主题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考生在阅读了两段材料、受到两度命题意图的限制后,才刚刚明白作文要求写作的主题,试题却又抛出一个标题“我的时间”。

       “命题者带着考生兜圈子,如此过多地演绎写作材料,必然打破了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必然联系。”王爱娣认为,与此类似的还有全国Ⅱ卷的“彩票大奖的分配”、北京卷的“世乒赛冠军与奥林匹克精神”、辽宁卷的“假苹果事件”、重庆卷的“情有独钟”都不同程度地在和考生“兜圈子”。

        淡化文体要求是利是弊

        2011年高考18套作文题竟有15套让考生“文体自选”、“文体不限”,未对文体作出任何要求,只有湖南、福建和江西3套题提出“议论文或记叙文”两类文体供考生选择。王爱娣说,作文试题忽视文体要求,长此以往会导致作文教学忽视文体训练,导致高中毕业生不知道议论文是啥模样,记叙文该怎么写,甚至连写请假条都不知如何下笔。

        王爱娣分析说,文体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从教学实践来说,考试大纲要求的论述类文体主要包括议论文,实用类文章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说明文、书信等,文学类文章至少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今年高考作文题出现了如此多“文体不限”,是否代表了一种文体解放观?可事实并非如此,文体淡化对中学作文教学及其考试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形成。王爱娣建议,“文体不限”要尽快停止,我们不能因为要求写议论文会让考生陷入“新八股”的泥潭,便放弃要求,走向混沌和模糊,而应该在如何让考生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上做文章,只有文章像样了,才能说明考生“能写”规定的文体了。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