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大学生就业观何时大众化
来源:文汇报 作者: 编辑:xu 时间:2009-12-31
说得尖锐些,60年前的大学生还能“恃才傲物”,现如今,“精英教育”已走下神坛。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宣布,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2009年,大学连年扩招,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题凸现。“被就业”、“重庆高中生退考”等公共事件背后,是“就业难”的酸涩。业界流传,2009年,为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托底政策,诸如“国有企事业单位多招应届毕业生,人数至少不低于往年”、“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可享就业扶持政策”、“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5%”等。由于企事业单位提前预放了几年的进人指标,意味着2010年部分单位可能“冻结”招聘口子……
当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当“末路精英”遇到严峻形势,他们的就业观何时大众化?对此,相当一部分象牙塔里的“精英”乃至他们的家庭,表现出来的却是“集体无意识”。“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老家),元元好不容易才考到武汉的。”杨元元去世后,她的母亲如此解释为何劝杨元元放弃湖北枝江县公务员工作一事。杨母的话道出不少家庭的心声,择业价值观就这样完全被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不止于此,“知识改变命运”也难以幸免。毋庸置疑,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并非有了知识,就能马上找到年薪10万的工作,立即拥有房子,知识需要通过运用才能变成财富、尊重以及社会地位,从而改变命运!
“麻雀变凤凰”、“一夜飞黄腾达”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可太多人略过改变命运前夜的艰辛与奋斗。
今年上半年择业观改变有了新苗头,从星星点点的大学生保姆、保洁员,到今年初春上海殡葬行业招聘令人难以置信的火爆场面,大学生择业观念悄然在发生着改变。尽管有人预言,这当中“职业避难”成分居多,三五年后将出现“跳槽热”,但我们仍要为这些大学生鼓掌,因为他们勇敢地走出了“学会生存”的第一步。毕竟,观念改变不在朝夕之间,美国也是在很多年后才看到大众教育的成果,对哈佛毕业生开出租车说一句“为什么不呢?这就是生活。”
本报见习记者 唐闻佳
【网友观点】
●犀利批评者:大学生并不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同情,或者更需要救济。大学生早已不是短缺时代的精英。如果有失落感的话,这种失落感在今天,比之于更广大的社会景象,只能理解为一种时过境迁的咏叹。
●同情呼吁者: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了,家庭希望高额的学费,获得对等的工作机会,难怪部分学生和家长难以转变择业观念。
●方法实践者:知识改变命运中,知识是砖,命运是房子。一块块砖能搭起各种不同的房子。砖越多,房子造型越各异。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砖堆在一起的话,房子是很容易倒塌的。把砖粘合在一起的,除了IQ,还要EQ。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