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师德量化、这个尺子不好造
来源: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09-09-29

20090929083252.jpg

         新闻事件

  据结合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按照教育部“将师德作为绩效考核内容的首位,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的要求,“师德量化”的一次次试水在各地此起彼伏,先有江苏出台文件作方向调整,然后有南京进行研讨,并出台将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七三开”,而湖南算是走得最远的,已于日前推出全国首个Credit SPMS学校智能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令润物细无声的师德可以“以量计算”。师德成为该系统中首要的考核指标,总分为25分,占到老师绩效考核总得分的1/4。细化到10项量化标准,并提及每违犯一项,视情节扣5到25分,后果严重者取消当月奖金。

  宏旨正确难操作

  凯迪社区“ganshiwu” 非经济类岗位的考核,原本就是世界性难题。无论是江苏的调整、南京的“七三开”,还是湖南的“1/4”,要纠其错、斥其偏、讥其嫩,无疑是容易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其本质立意是好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诞生时总会有不妥,但给出正确方向是最重要的。

  新浪网友“陈志” 师德必须重视,但师德不可量化,工具理性上行不通,天然相抵触——师德一粘上铜臭,便没有师德了。

  网友“被判有妻” “好人好事”可存银行,义务献血者若手术需输血可获回报……社会上也有许多对道德进行奖赏的事情,这是好事,不嫌多。

  广州日报练洪洋 必须正视师德物化的现实困境,必须设计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合理、公平的量化方法,使得评出来的结果最大程度符合事实,最终能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目的。

  金羊网“宕子” “师德量化标准”是一种非常独断、非常霸道的评价方式,它虽然具有高效性、可计量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的特点和理性的外表,却是完全非理性的——这种将师德量化的狂妄之举可称之为师德的“麦当劳化”。

 “北雁南飞”博客 师德量化,看似是一个进步的举措,实际上折射出了有些老师已经不得不去用尺子丈量的地步,这也是社会的一大悲哀。目前教师“向钱看”倾向明显,当然,也不仅是教师,举国均如此,所以,师德量化难以拯救沦丧的师德。

  强国论坛“浩风” 世上本无量心尺,师德难为长短评。

  网友“郑华淦” 良心不能论斤卖,师德也不能全部用秤称。

  跳出学校搞量化

  北青网温凉河 光靠老师们“民主评议”,总是落入小圈子俗套,很容易从一开始就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把戏。学校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将师德交给家长评,将乱收费、课业负担沉重、乱办家教班等,也交由家长委员会去监督,如何?

  网友“自言自语” 其一,国家社会人才评价标准及职场准入门槛要有全方位的改革,从而反推教育培养方式与终极目的作出相应调整,让整个社会为“师德”下的优良产品敞开温暖的怀抱。其二,杜绝“校长说了算”、“马屁精获益”……以家长、学生、社会的长效评价来体现民意,包括建立教育产品(学生)的追踪与反馈评价体系,以学校教师育出的“人才精品”、“社会栋梁”来为教师加分,以育出“问题学生”、“社会蛀虫”来为教师减分,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为教育团队的追求目标和价值标杆。

  社会共谱协奏曲

  急杨文字博客 师德量化很难单兵突进,需要前提,我建议:先要将国家确定的“教育投入不少于GDP的4%比例”尽快达标甚至超标;将“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这句承诺尽快兑现;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大幅度投入……等等,如此,无疑将使“师德量化”获得国家层面的强大外援,解决见招拆招、捉襟见肘的窘迫。

  人民网“下岗能否爱国” 只有在社会公平公正,人人有保障的情况下,老师、学生才能摒弃功利心与个人杂念,潜心授业,求学!

  新浪梧州网友“crazyboyju1”  当楼房给爱情标了价,家产给亲情标了价,国企给地王标了价,贪官给权力标了价…还有什么不能用金钱标价呢?师德如有例外,不过是秤杆不在卖家手中,好像也不在买家手里…… 

  网友“空了吹” 我们不妨在承认教育作为一种良心职业,在承认其必须有一种不能“量化”的“必要的乌托邦”境界之外,我们也可将师德量化的细则规定,向更深广、更持久的领域拓展。必须要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再图成才。将此软指标变硬,其意义不可小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