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半生清贫、谢幕不想说再见
来源: 作者: 编辑:yue 时间:2010-01-19
半生清贫 谢幕不想说再见(图)
20100119090518.jpg

  由于上午天气冷,有一半学生没有来,下午到齐了会有20名学生。杨菊花说,从教30多年来,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商报记者王春胜/摄

  商报记者 吴静

  58岁的代课老师杨菊花也许不能再教书了。

  在这个小乡村的讲台上,她从一个少女变成了老妇。

  尽管光滑细嫩的手已干瘪皲裂,尽管学生越来越少,尽管这个学校破旧得连个升旗的旗杆都没有,尽管一个月工资只有209元……但,她还是想留下来。

  仨人撑起一所学校,俩是代课教师

  杨菊花任教的偃师市大口乡南寨村小学,位于伏牛山余脉万安山脚下。

  所谓学校,只有3个班,两层的教学楼空了一层。

  杨菊花说,农村人观念变了,现在都只要一个孩子。

  生源少了,学校开始合并。2007年,南寨村小学四至六年级被并入了附近的学校。次年,三年级也被划了出去。

  现在,学校只有一二年级和学前班,全校40多名学生,3名老师。

  3名老师中,有两名是代课老师,也就是农村学校里没编制的临时教师。

  杨菊花就是个代课老师,1973年被选聘到马村学校教书,1975年嫁到南寨,成了南寨村小学的老师。

  据了解,1984年底前,杨菊花算是民办老师,在此前从教的临时老师基本被转正或清退。

  从1985年起,全国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

  但杨菊花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曾对民办老师进行过一次清退,那次她和同事马新巧都被留了下来,不过都没“转正”。

  那时,老师短缺,她们被用来“填空子”,一直到现在。

  46岁时,她节假日自费去进修

  在外貌上,杨菊花和村上的其他人看起来没啥区别。

  朴素的装扮,纯正的方言,还有皲裂的双手。

  一站上讲台,她就立即精神起来,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洪亮,用普通话教孩子念书、识字。

 “好日子,我们赶上了好日子……”树枝做成的教鞭,在杨菊花皲裂的手上有节奏地跳动。

  杨菊花说,往讲台上一站,她总有种“神圣感”。

  尽管只是临时工,她一直对照公办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1998年,46岁的她自费报了偃师教师进修学校的函授班,“班上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不多”。

  她用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去上课、辅导,最终拿到了“中师”学历。在学校她是老师,出了校门她又成了农村妇女。洗衣做饭,下地干活儿。

  键盘上做标记自学风琴教音乐

  30多年来,这儿缺老师的情况似乎没改善。

  学校仍实行“包班”,一个老师负责所有课。杨菊花教学前班,有20多个孩子,是学校规模最大的班。

  学前班不好教,孩子贪玩,不懂纪律,杨菊花想法吸引孩子。讲桌上有些石子,那是“教具”,为让孩子算清数,她常拿石子做示范。

  与学认字、算数比起来,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教室后头放了台脚踏风琴,那是她和孩子的最爱。

  她往琴前一坐,摆好乐谱,用脚踏板调试一下音,很熟练地边弹边唱。

  孩子们聚拢起来,扒在风琴边上,跟着老师学唱歌。

  两三年前,杨菊花不懂乐谱,也不会弹琴。

  56岁时那年,她拜师学弹琴。

  为便于练习,她在键盘上用圆珠笔标出“1234567”,放学后练一会。

 “刚学时,管住琴,管不住嘴,总是顾不全。”杨菊花说,没基础,全靠一点点记。

  体育课和孩子一起“疯玩”

  校园不大,教学楼前有片空地,那是上体育课的地方。学前班的体育课,杨菊花多是带学生做点小游戏。

  老鹰捉小鸡,是她和孩子都喜欢的游戏。

  午后,旁边卫生室的楼将校园的光线遮挡了一半。杨菊花当鸡妈妈,调皮捣蛋的小孩儿王浩当老鹰。

  这样的一个小游戏,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嬉戏的声音一直传到校门外,跑动躲闪带起来的尘土向快乐一样弥漫扩散。

  58岁的杨菊花,和小孩儿一起跑来跑去,一直跑到气喘吁吁。

  其实,学校是有操场的,就在院前面:一大片空地长满了枯草,俩篮球架已锈迹斑斑。

  杨菊花说,以前,学生多,老师会定期拔草、清扫。

  每月209元,打工也比当老师挣得多

  校园里立了个碑:百年树人,重在基础教育。石碑正对着校门,历经年月,字迹已不太清晰。

  杨菊花说,上面还有她的名字,1996年为改建学校她捐了100元。

  为筹措资金,那时她还和老师一起去北京拉过赞助。破瓦房变成楼房,杨菊花出钱又出力,学校垒院墙,她上阵拉土、帮忙。

  这份职业倾注了杨菊花太多心血,但并不足让她养家。

  30多年来,杨菊花的工资从3元、涨到现在的209元,尽管不断提高,但和公办老师没法儿比。

  马新巧也当了20多年的代课老师,说起工资她也说很无奈。

 “干同样的活,有着近30年教龄的公办老师每月2000多元,我们还不及公办老师的十分之一。”两位代课老师说。

  马新巧的女儿,还在郑州大学上学,学费是从银行贷的款。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重,为此马新巧的丈夫只好去外面打工。

 “出去打工比当老师挣得多。”马新巧说。

  她们离开了,谁来替代

  21岁,杨菊花站上了讲台。

  如今37年过去了,她不再年轻,站讲台站出了一身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小腿静脉曲张。

  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杨菊花觉得很欣慰,三四十名孩子考出了小山村,有的如今已在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安了家。

 “村上考出去的学生可不少,有厦门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哈工大、兰州大学……”说起自己教过的学生,杨菊花和马新巧一脸幸福。

 “37年间,和公办老师干同样的活,拿远远不及他们的工资,一直也没个名分,如果哪天教不动了,生活也没点保障。”杨菊花说,这对她们来说是种折磨,精神折磨。

  山村太偏,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来。


  据了解,当地不少学校都有代课老师,甚至有的学校60%多的都是代课老师。

  当地政府部门的一工作人员说,如果代课老师走了,孩子就没人教。

  像杨菊花、马新巧这样的代课老师,不只在一个小山村存在,目前全国还有数十万且多集中在农村。

  四年前,2006年3月教育部宣布,预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

  代课老师,注定了要离开他们站了大半生的讲台。

  如果有一天代课老师们离开了,谁来替代?


      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郑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