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等待突围的校漂族
来源:新京报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0-04-12

20100412140052.jpg

       清华大学西门外的一片民房里住着很多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的在复习考研,有的刚刚工作,有的还在找工作。这里条件简陋,房租也并不算低廉,却因紧邻大学而备受欢迎。

20100412140232.jpg

 一名租住在学校附近的“校漂女生”坐在图书馆前。

20100412140326.jpg

租住区外的小巷里有很多做学生生意的小商贩。 

    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

  在大学食堂吃饭,到图书馆学习,去学校操场踢球,在学校网吧上网……他们早已不是学生,但仍过着和大学生一样的生活。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有名无分,因为他们已经毕业,只是出于各种原因促使他们继续生活在高校周围,他们,被称为“校漂族”。

  近日,随着各高校研究生录取名单陆续出炉,不少考研失利的学生以及没找到合适工作的留档待业人员加入“校漂族”。

  社会学家指出,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递增,社会需求却相对滞缓。初出象牙塔的学子,心中都有美好憧憬,然而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让他们屡屡受挫。

 “校漂”现象或多或少表现出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对社会的缺乏安全感,他们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人际关系单一,缺乏大范围的交际活动,容易孤立、焦虑甚至抑郁。从本质上说,“校漂族”应该直面激烈的社会竞争,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为自己做一个符合自身的职业定位,去迎接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   

       专家推测,在北京、广州等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高校管理压力将增大过分依赖校园校漂族恐难脱稚气

20100412140457.jpg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王英杰蛰伏在出租屋备战研究生入学考试。

  随着大学毕业生“考研族”的壮大,以及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留档待业人数的增加,大学校园出现了滞留在校的“校漂族”。他们是为了躲避严峻的就业形势、想给学历镶金边的“考研敢死队”;为了职业理想而暂时打工,却时刻伺机跳槽的“打工派”;等待签证、漂洋镀金的“留洋帮”;对社会存在逃避心理、留恋校园恬静生活的“恋校派”;没有人生规划,由父母提供衣食无忧生活的“逍遥派”……

  以大学周边为聚集地

  清华西门以北,鳞次栉比地矗立着几十栋小楼,这些最初的平房,已经从两层加盖到了第五层。每间不到10平米的空间,仅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每天,很多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出入于这片区域。他们或是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或是准备考研或找工作。以每栋楼20个房间计算,这里居住着至少500个这样的“学生”。

  以民族大学为中心,往北到北理工、人民大学,往西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往南到北京舞蹈学院,这一圈子内的小区,也成为刚毕业学生的聚集地带。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被隔成10来个小间,总共能租到上万元。虽然房租并不便宜,但临近大学的地理位置,使得这样的房子成为稀缺资源。毕业1-3年的学生是在这里租住的主要人群。他们每天步行或坐公交到附近的大学听课,吃学校的食堂,去图书馆,上自习。学校熟悉的环境,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低成本的生活,还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校漂并不局限于北京

 “校漂族”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为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而考研、考公务员,去学校听课、复习比较方便;等待签证、漂洋镀金;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感觉社会复杂,不愿离开学校;想留在城市继续找工作,选择在学校周边租房,去食堂吃饭;种种原因促成了“校漂”群体的形成,并越来越壮大。

 “校漂”是“北漂”中的一个群体,但根据媒体报道,校漂并不局限于北京,广州、哈尔滨等各个城市的高校周围,都聚集着这样的漂一族。根据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作的调查统计,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有专家推测,在北京、广州、郑州等地的高校周围,“校漂族”已达数十万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校漂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找到的工资薪资待遇低,就不得不做校漂或做蚁族,毕竟留在大城市,相对而言还有更多的机会;二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学历社会,不少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使考研热一直持续,于是出现在学校漂一、两年考研的群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