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玉树孤儿学校废墟中重新站起 新校园会有的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王鹏 欧钦平 肖岳 李秋萌 张沫 潘之望 编辑:王菲 时间:2010-04-19

       玉树孤儿学校

       在废墟中重新站起

       4月17日,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援建的活动板房建成,玉树孤儿学校的学生们终于又有了教室。为了读书,学生们每天都会到废墟中挖出被埋的书籍,清理干净后供四五名学生轮流阅读。

        地震发生后,师生200多人全部拥挤在5个帐篷内,晚上零下十几度的温度,许多孩子都冻得无法入睡。老师们便将自己的被子拿出来,给孩子们盖上,自己却拥挤在角落中取暖。所有的书籍都被埋在了废墟下,没有书看,老师们就给他们讲故事,一直到所有学生都睡着了,老师们才去睡。课程是无法开了,但是老师们每天下午都会给孩子们上思想课,让孩子们要坚持,要学会在灾难中成长,建设新的家园。

       4月17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援建的活动板房建了起来,学生们在当天下午就恢复了上课,搬进了教室。

       昨天上午,记者在玉树孤儿学校的废墟上看到,10多名儿童正在不停地搜寻。学生尼玛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会到废墟上寻找被埋的书籍,因为现在教材和书籍太少了,一本故事书,四五个小朋友轮流翻看。

       昨天下午,学生们正在上思想教育课时,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学校看望师生们,叮嘱同学们好好学习,同时在黑板上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的话语,学生们不停地念着,并将这句话抄写在笔记本上。

       校长尼玛仁增说,总书记的关怀,他们时刻铭记在心。他们此次又接收了2名地震中的孤儿,相信孩子的明天会更好。

       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

       复课先教爱国诗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写下了这满含深情的诗句。
 
       72年后的今天,面对地震后满目疮痍的家园,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学生们再次吟诵起这不朽名篇,以表达他们心中感怀。
 
       昨天上午,该校70多名学生到校复课,成为继玉树孤儿学校后地震灾区第二所正式复课的学校。据该校校长布周才仁介绍,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是一所建校于1982年的寄宿制学校,主要接收县城周边农牧区孩子,地震前有3个年级,学生832人。在此次地震中,因教师疏散及时,无一名学生在校内伤亡,有两名教师在校外遇难,在校外伤亡的学生人数暂时没有统计数字。

       布周才仁说,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他们在四川救援队伍的帮助下,在校内一片空地上搭起10多顶帐篷,虽然条件简陋,但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一应俱全。因为联络不便,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复课的消息。

       在9年级的帐篷教室里,昨天有16名学生到校,汉语老师多杰卓玛的脸上仍有明显伤痕。地震发生时,她和6名家人全部被埋在废墟底下,所幸全部自救逃生。

       昨天下午的课堂上,多杰卓玛教给学生的是她精心挑选的艾青名作《我爱这土地》。她说自己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感受很强烈,以前说“爱国”、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受可能不是那么深切,现在才深深感受到整个国家的力量和来自各方面的爱心援助。她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一次的亲身经历,对这些有更进一步的感知和认识。

       课程的下半段,多杰卓玛要求学生以《我爱祖国》为题,学着写作一首小诗。说话有点害羞的桑周拉毛在她的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写道:

       假如我是一束鲜花,我愿为祖国添加色彩,使祖国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

      永不消失的红领巾

       昨天下午,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校园内,老师们正忙于搭设大型帐篷。校长尼玛江才表示,今天上午9点,学校将初步复课。

       地震前,这所玉树州规模最大的小学共有学生3130人,大多为农牧民子女。地震发生后,第三完全小学成为附近幸存孩子的家园。每天下午4点到6点,上千名学生便会聚集在校园内。老师们会给每名孩子发两袋方便面和一瓶矿泉水。老师们脖子上都系着红领巾。尼玛江才说:“一是清理废墟时可以当口罩用,二是可以告诉孩子们哪些人是老师。只要我们有口气,红领巾就要系着,这样孩子们看见我们才会心安。”

       原本在操场玩耍的孩子们,开始偷偷溜进已成为危楼的教学楼,想拿回心爱的书包。老师发现后,便在教学楼前设立了“危险、禁入”的警告牌,并派专人看守。尼玛江才考虑后,决定联系当地的救援部队,由战士和老师一起到教学楼和库房中“抢出”课本。昨天下午3点,他们步入教学楼内,仅5分钟就拎出40多个书包,虽然收获不多,但却暂时缓解了缺纸缺课本的尴尬。

       地震后,青海省教育厅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给学校发放了40余顶帐篷。昨天下午,老师们找出5顶大型帐篷,开始在操场上搭设。尼玛江才估计,每顶帐篷最多可供30人上课。这离供3000余名学生上课的需求还有很远。

       学校全面复课大约需要400顶大型帐篷,目前缺口较大。其次,学生们最好的临时课堂是活动板房而非帐篷,而搭建大面积活动板房需要进行地面硬化,急缺大量资金。此外,师生们还需要大量食品以及炊具等生活用品。

       昨天,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和尼玛江才取得联系,初步决定向学校捐赠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但板房到位的时间尚未议定。如果板房能到位,复课的难度就小了很多。

       除了资金,该校更缺乏的是老师。尼玛江才介绍,该校154名教职员工中,因伤亡和家庭原因,目前能坚持到学校上班的老师不到40人。

    “希望学校能早日恢复,也希望各地的志愿者能来我们这里,教教孩子们。”尼玛江才说。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