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北京,关于非京籍生小升初是否可以享受同城待遇,外地户籍、学籍生源是否可以就地高考等敏感问题,期待公平待遇。孩子生来应当是平等的,他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本报记者王学会
通讯员陈笠翁李菲报道
4月15日上午,北京市教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0年“小升初”入学政策。新政策包括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坚决治理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明确区域内公办学校必须承担划片入学任务,要求学校公示“小升初”入学结果等。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表示:“体现公平、坚持公正”这8个字是历年来制定小升初政策力求达到的目标。
其中,北京市教委今年特别提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具有本市户籍学生一样,将按照北京市统一规定享受免试就近入学待遇。各区县教委要积极稳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上。
北京市教委明确要求,区域内每所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公办学校必须承担划片就近入学的任务。各区县教委在制定本区县入学工作方案时,要为本区县内每一所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划定入学范围,保证附近学生均能就近入学。
而在此前的3月29日零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结束。有关舆情调查报告特别指出,《纲要》不但涉及到教育本身的系列问题,还涉及到诸如户籍、学籍以及“同城待遇”等问题;换句话说,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泛社会化的教育问题愈发凸显,所以就格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与之相呼应的是民间、学术团体以及一线家庭的反应。尤其在首都北京,关于非京籍生小升初是否可以享受同城待遇,外地户籍、学籍生源是否可以就地高考等敏感问题,似乎尤为强烈。一批今年即将面临小升初的非京籍学生家长,更在为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学生给予同城待遇呼吁。
教育部纲要最终文本
将尊重民意
据相关媒体报道称,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就此表示,最终的文本中肯定会吸收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合理意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这一节奏,《规划纲要》最终文本肯定会在今年出台。
3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公告称,一个月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积极建言献策。截至3月29日零时,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共收到意见建议27855条,其中电子邮件8317封,信函1064封,教育部门户网站网友发帖18474条。此外,从媒体和网络收集的报道评论与意见建议249万多条。
续梅还表示,其实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也注意收集来自媒体报道的意见和建议。她介绍说,“不同的征求意见的形式征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关注的内容还不太一样,会在相关公告里说明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几大问题,但应该不会排序。”
续梅介绍说,规划纲要的最终文本肯定会依据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予以修改,“征求意见的同时也启动了修改和完善的过程”。
地方政府将出台
配套政策
续梅表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每天都会综合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每天都会汇总意见。
针对有学者认为《规划纲要》回避了重大问题的说法。续梅表示,这是一个涉及2020年的规划纲要,不是在文本中事无巨细地都要作出反映,规划纲要中每一句话的背后都会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下一步还会出台规划纲要的实施细则,地方政府也会有具体的配套纲要和政策。
有学者发表评论称,1993年的纲要提出的目标有多少没有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并没有评估过。并对这份纲要提出的政策目标的实现可能性表现出了担忧。续梅则认为,其实是在现行的条件下,主要是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没有实现,但现在已经明确了2012年的时间点。
而有人也表示,作为首都北京,应该是一个特例,其教育模式与户籍因素更有不解之缘,尽管义务教育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当然也有人反对,而反对首先就从户籍制度开始。也就是说,户籍制度不应成为教育公平的掩体。北京也不能例外,更不能搞特殊。
北京义务教育有望实现
“同城待遇”
据北京市教委介绍,10年来,一直有60%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随着新政的实施,到2012年能有80%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并用3到5年时间,彻底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同城待遇”问题。
此前,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接收借读生管理的通知》和《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不能在北京正常上学,更不能参加高考。
今年北京市教委特别提出,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北京市统一规定同等待遇免试就近入学。外来人员需先取得暂住证,再领取外来人员子女登记入学卡,持卡申请入学。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北京市工作目标是外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各区县要积极稳妥做好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但具体的“同城待遇”问题,如是否参与推优,各区县根据具体情况分步实施。
有业内人士讲,之前北京市西城区在“同城待遇”问题上已有了一些进展和探索,比方西城区一直采取的是西城区小学毕业生可以申请参加多种招生办法和推荐派位入学;也可按照借读小学所在的派位,来参加划片派位入学。
有教育人士分析,尽管目前名校参与大派位的具体比例各不相同,但名校只要拿出名额进行大派位,实施上就相当于进一步压缩了其选拔学生的比例。从目前各区县透露的小升初政策看,推优比例仍然与去年维持相对稳定。而今年的政策亮点,主要集中在名校将参与到大派位上,一些区县在北京市两会期间,也将其作为区域亮点进行宣传。
确保每一个孩子有学上
是底线
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北京上学的非京籍学生越来越多,目前,仅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就有30万人。对于这些学生的“小升初”问题,各区县的做法不尽相同。
“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是我们的工作底线。”北京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表示。北京市已明确要求,区县要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当地教育规划中,并且从今年开始,加大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制度保障的力度。
西城区率先实现了对区内所有学生的“同城待遇”。小升初“同城待遇”除了免试就近入学外,主要包括外来人口子女将会参加推优、特长生、电脑派位的政策,而此前这些优待只是北京户籍孩子才能享受。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表示,这与西城区教育资源丰富,随迁子女数量较少有一定关系。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较大的区县,市教委副主任罗洁称,各区县要研究,采取措施,统一解决,全部保证所有孩子就近入学。而根据北京市教委掌握的情况,部分区县的安排是先解决北京市户籍学生小升初,还有剩余的学位则采取的是电脑派位、分配名额的方式。令人鼓舞的是,有些区县已制定了三年的规划,将会让外来人口子女“小升初”逐步享受“同城待遇”。
据了解,东城区要求非京籍学生先在借读小学进行登记,待北京户口学生电脑派位结束后,尚有空余学位的学校会按照就近原则进行分配。崇文区非京籍学生需要持户籍证明、暂住证等,到暂住地街道办事处开具借读批准证明,由招生管理部门统一调剂分配。宣武区非京籍学生可先自行联系学校,对于联系不到的学生,宣武区将把其分配至有空余学位的中学。朝阳、海淀、丰台和石景山区的非京籍学生,需要自行联系接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