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礼亭
奇石清莲朵
五色土
我的老家在河北唐山农村,很小的时候,在前院的太爷家,看到过一幅他在北京拍的照片。太太告诉我:“那个很好看的地方,就是北京的中山公园。”现在想来,这幅照片大概是上个世纪40年代所拍。我们这些出生在50年代的农村孩子,没坐过汽车,更没坐过火车,一直觉得北京是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并梦想着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去北京,去看看那里的中山公园。
毕业后在本地的县城工作,虽然也曾几次出差路过北京,但那时候不时兴旅游。直到1986年,才有机会来到中山公园。现在记忆最深的,就是在筒子河里划船。一家三口,坐在一条小船上。儿子兴高采烈,妻子大呼小叫。那时自己虽然没有照相机,但这个快乐的画面,却永久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乃至,以后有人问起:“中山公园有什么呀?”我会张口就答:“划船。”“还有什么可看?”“还有中山堂、社稷坛……”再往下,就说不清了。
儿子大学毕业以后留在北京工作,然后结婚买房。我们夫妻俩,经常来这里小住一段时间。去年4月的一天,突然想起,已经20多年没有去中山公园了,再去看一看吧。
看过《北京晚报》的人,都知道它的副刊叫“五色土”,而这“五色土”,就出自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作“社”,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作“稷”。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一直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社稷的场所。从整体构造来说,这个社稷坛是一座三层的方坛,用汉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层收缩。坛面上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以五行学说中的五色对应五方。中央有一“社主石”,象征“江山永固,社稷长存”。
其实北京,也像这“五色土”一样,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华。30年来,我先后上百次来过北京。短时两三天,长时一两月。但有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看过。因为我们的经历在变,北京的面貌也在变。这里多了一个体育场,那里多了一个博物馆;这里新装修一家名人故居,那里新开放一处休闲乐园。还有北京的人群,也像这“五色土”,来自四面八方。别看他们多是一样的黄皮肤、黑眼睛,但却代表着不同的智慧和人生。和建国之初相比,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翻了几番。这么多人的知识、智慧、技术、力量、愿望、追求融合在一起,自然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