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四川泸州市、叙永、古蔺等地高温天气持续,旱情还在继续发展。其中,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年均降雨量不足900毫米,“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明显。该乡的岔河村2组处在大山的末端,先后遭受春旱、夏旱再到伏旱,种植的水稻、烟叶全部绝收,村民吃水十分困难。
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乡里的中小学校已放高温假,8岁的杨微的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就只有老奶奶、她和小哥哥在家。每天杨微要与村里的伙伴们去山崖边背水。中新社发 刘忠俊 摄
四川旱区见闻:孩子们从离家1公里外的悬崖边背水
连日来,四川泸州市城区、叙永、古蔺等地高温天气没有缓解,旱情还在继续发展。
贵州、云南交界的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气候,年均降雨量不足900毫米。该乡的岔河村2组先后遭受春旱、夏旱再到伏旱,地里的农作物水稻、烟叶全部绝收,干旱高温让这里的村民吃水十分困难。
受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乡里的中小学校已放高温假,只有8岁的杨微与村里的伙伴们都呆在家里。杨微说父母出去打工了,家里只有奶奶、她和哥哥在家。
杨微家的水缸要空了,她背上小背篓,里面装着用来存水的塑料袋,和小伙伴一起出发去背水。取水点在离家大概1公里外的山崖边。
上世纪七十年代,水潦彝族乡在附近一山洞中找到一处泉水,随后在200多米高的绝壁上开凿了一条渠堰,将水引出供附近村庄的村民饮用,多余的水则用于农业生产。
今年百年不遇的持续干旱,让山泉的流量越来越小,已经快要断流。附近岔河村2、3组的200余人每天都要到这里背水。这条在绝壁上开凿的山路,最宽处有1米,最窄处仅能放下半只脚。山下就是有名的赤水河,河水已经见底,赤水波涛汹涌的场景消失得无影无踪。
经过40多分钟的步行,杨微与小伙伴们抵达了取水的泉边。洞中传出来的水声很小,泉水也不是很多,顺着小沟向外流的水就更少了。
村民杨从茂先帮孩子把背篓里的容器装满水,才开始装自己的大背桶。杨微趁着等待的时间,用泉水洗脸冲脚。
背着沉重的背篓,孩子们顺着山崖小路边走边说笑。来到崖边最险处,杨微敏捷地用双手紧紧抓住渠堰的石缝,一步一步向前挪动。杨微在中途休息时说:“这是今天背的第二次水,装了水的背篓还是有点沉。”过最危险的山崖路段时,她说自己很小心,因为脚不踩稳,就可能掉下几百米高的山崖下。
“有我带着孩子们,要安全些。背水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小孩们看到父母忙不过来,也主动背水。”歇息的杨从茂一边擦汗一边对记者说。
杨微告诉记者,村里已安装了抽水机,很快就能将大河里的水抽上来,到那时也就不用背水了。
背水的孩子安全到达村里。杨微到家后,将水倒进了水缸。客厅的桌上,还给她留着早午饭,放下空背篓后,杨微拿起碗一个人开始吃饭。(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刘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