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 | 追寻生态教育 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光谷第四小学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1-03-08
文 | 况 薇 冯仁格
岁月洗尽风云, 时光铭刻芳华, 六十载沧桑变化, 几代人开拓进取。走进光谷四小, 骄阳伴风轻, 绿树舞华吟, 四小“代言人”老樟树伫立在校门前, 见证着四小的变迁, 沉默不语, 用日渐丰茂的枝叶书写着光谷四小厚重的历史, 记载着四小人对理想教育的憧憬与追逐。
回首:栉风沐雨60年 砥砺奋进谱新篇
珞瑜东路连接繁华的光谷步行街,车水马龙张扬着今日的荣华,拐进朴旧的鼓风社区,喧嚣变得小心谨慎。阡陌纵横疑无路,柳暗花明有洞天,光谷四小便出现在眼前。绿树婆娑,郁郁可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历史回到六十年前,武汉鼓风机厂进驻关山地区,此时的关山杳无人烟,俨然一副郊野静谧生态的景象。光谷四小的前身武汉鼓风机厂子弟小学为解决工人子弟上学难的问题就此诞生。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时代、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从最初打着“劳动建校”的口号,全校师生用双手改造学习环境与活动场所,生态教育的种子就此萌芽;到抓住改革契机,锐意进取;再到划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更名为关东小学;最后到2005年,正式更名为“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一所传奇学校涅槃重生。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光谷四小走过六十载,学校经历了摸索中的艰苦的创业生存阶段,又在历史的变革中进入积极发展阶段,从发展的瓶颈阶段中寻找突破口,异军突起,崭露头角。光谷四小在历任校长①的努力下经历了教学资源从无到有,教师团队从弱到优,再到发展壮大,更经历了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弹指一挥间,往事皆成云烟,光谷四小从一所底子薄、生源差、师资弱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逐渐发展为武汉市有影响的学校。她丝毫不避讳与生俱来的“草根”印记,反而将之凝炼成为学校生态教育办学理念,师法自然,以其蓬勃的生命张力,包容开放的精神特质,在集体奋进的共生场域,师生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共生、共长、共创,实现自主、自在、自由发展。
“心涤荡以慕远兮”,四小的每一天都在奔跑的征程上,四小的每个人都在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进取中。栉风沐雨六十年,光谷四小势必乘风破浪、砥砺奋进,续写四小新篇章!
管理:凝心聚力谋发展 优化管理促成效
刚柔并济,坚持依法治校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规范学校生态管理。光谷四小生态理念下的学校管理以生命体为指向,以改善组织生活气候为着力点,促进生命与制度的内在自适与融合,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学校五大中心签署“责任状”,各司其职,运行有序。与此同时,加强班主任队伍的管理,依托“互联网+”教育,以班级单位管理为辐射点,以家校、社区共建为触手,以系列教育活动为连接,构建立体化、生长型的生态管理制度,全面发挥体制制度的“自学”与自我更新能力。
夯实团队思想建设,凝聚群体内生力量。光谷四小将生态教育与思想建设融为一体,在学校李九胜书记的带领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党建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深入学习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和教育兴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守初心,担使命,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和思想觉悟。在教育教学中,党员渗透思想学习和实践,认领服务项目,服务同事,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党员悟初心,担使命,刷新形象。向外辐射团队影响力,向内凝聚团队生长力。
丰富创新党建活动,提升党组织向心力。光谷四小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党员教师“硬汉”形象。利用“两课一会”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结合国内外时事,恰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体党员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青年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演讲征文活动,结合“十九大”举办主题班会竞赛活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引导组织开展“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动等。在丰富创新的党建活动中,树立党员形象,提升党组织的向心力。
内外兼修,加强文化建设
打造生态和谐校园。文化不仅是教育内容,文化也是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过程。光谷四小秉承“以文化人”的信念,经历60年的精心打磨,用文化塑形,以文化育人,形成了“校园满目皆文化,景中怡情润无声”的文化气象。漫步樱花大道,徜徉生态小径,沉醉生态后花园,漫游童话城堡,芳草如茵,繁花似锦;流连主题文化走廊,欣赏班级文化展示墙,匠心独运的表达,浓郁的文化底蕴,在光谷四小随处可见,随时可感。
完善生态班级建设。班级作为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其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约束、鼓舞、通化的作用。班级建设遵从文化、遵从人性、遵从自然,利用好每一个班级空间,挖掘每一间教室的育人功能。从2009年开始,光谷四小每学期进行生态班级环境文化评比,一块块主题文化外墙,一面面特色文化内墙,经过学生、家长设计布置,教师指导完善,共同打造了个性化班级文化。生态班级环境因班而异,突出年段特点,体现班级特色,实现动态管理,时时、处处用浓郁的文化气息实现育人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取班名、提愿景、定公约、绘班徽、唱班歌等一系列凝聚班级向心力的举措,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搭建互联网络平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络文化的浸染作用也不容忽视。光谷四小敏锐地感知到了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和平台,党政服务中心冯仁格主任成立新媒体工作室,充实丰富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电子宣传屏等,积极向报纸、杂志、媒体投稿,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同时,搭建数字应用平台快乐习字、校园直播、智慧教室、学校云盘、超星阅读机、电视系统等设备,积极适应与利用网络新媒介,传递四小正能量。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品质
“代理家长”温暖延续。从2009年的“三八”妇女节起,“代理家长”活动在光谷四小延续了十余载。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在工会方卫主席的组织下多了一份温暖,每位老师认领一个特殊学生,用他们的爱填满“被代理”孩子的爱的缺失。每一位“代理家长”身后都有一串感人至深的故事,坚守“一个都不放弃,一个都不掉队”的信念,像尤兴娥、张卫红、冉宏、戴春枝等十多位老师,长时间代理了40多名孩子的家长,让温情一直在光谷四小的校园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延续。
“三进三服务”温情传递。党员教师带头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服务群众、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激活教师团队的服务热情,淡化领导干部的行政意识。光谷四小不仅持之以恒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家访活动、家长学校培训等常规活动,还扩大服务范围,引进服务对象,通过爸爸俱乐部、家长义工、博士团进校园等特色活动,让服务意识深入人心,让温情在四小传递。
家校沟通持续升温。光谷四小在学成中心马丹主任带领下一直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始终以服务家长的姿态与家长建立真诚互信的合作。由此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有计划地向家长传授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专题报告。通过举办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课堂、家访活动、送教育进社区活动等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提升家长整体素质,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班建立班级公众号、QQ群、人人通等现代信息互动平台,确保与家长沟通顺畅,切实及时解决家长教育中的困惑,让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饱满的参与感。
强师:多措并举齐发力 集体奋进共成长
三年规划,描绘发展蓝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背景下,光谷四小的每一位教师都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包括三年中期规划和一年发展短期规划,旨在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发展优势,将日常的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思考上升到自我完善与提升的高度。始终坚持区教文体局杨志霞局长提出“想三步,规划两步,向前走一步”的实效管理策略,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师自我成长规划,并真正将规划落实到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中。让每一位教师在落实规划中辨认方向,唤醒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让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有迹可循,有规可依,有获得感。
梯队建设,打造卓越教师
注重学科规范,抓实教学常规。立足生态教育,构建高效课堂,建立学科规范,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光谷四小在教学校长夏宇彤策划下着眼教师课堂的巡查与指导,做好教学常规的“七个抓手”。抓实“七一”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每学期开展“一师一优课”教学比武活动,通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引领课”,35岁以上中年教师上“课程整合课”,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上“竞赛课”,新进教师上“见面课”,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提升教学品质,促进全体教师快速成长。
师徒结对薪火传,青蓝携手共成长。光谷四小十分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持续推进“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一年一度的师徒结对活动,在浓厚的仪式感中,在规范化的师徒管理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辐射作用和帮教优势,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引领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路线。在十余年的师徒结对中,涌现出了许多典范,青年教师朝气蓬勃,骨干教师干劲十足,在相互成就中也成就了四小教师团队的发展。
开启研训新模式,打造明星教师。光谷四小将研训分为三级进行层次化管理。一是区级以上部门安排的外出培训,二是校本培训,三是网络培训。三大类分别落实在“教师讲坛”“素养工程”“教师社团”上,“教师讲坛”又分为“周五有约”和“教研沙龙”两大板块。“周五有约”采取全校集中形式,每周两位教师轮流主讲,内容以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为主,辅之培训心得分享和通识性讲座。“教研沙龙”采用分组形式,开展学术专题微报告。“素养工程”围绕教师基本功每月集中研训一次。“教师社团”则安排了书法、瑜伽、网球等多种社团,供教师发展特长,充实业余生活。多种形式的研训模式,让每位教师都能站在讲坛上,成长看得见,全明星教师团队也因此形成。
课题研究,推进教育改革
开展课题研究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光谷四小借助承担“十三五”科研课题和教育发展研究院子课题研究的契机,成立校级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培训,聘请专家培训和指导课题研究,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培训,营造“人人做课题、人人会研究”的氛围,激发全体教师的科研激情,提升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
人人申报个人课题,个个争做教育名家。光谷四小人人申报个人课题,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十三五”市级课题,组织区“十三五”市级个人课题顺利结题。
着力践行课题研究,探索未来教育方向。校长饶家伟一直践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教师的发展引擎是教科研,科研工作的重点是课题研究。”光谷四小课题研究立足于学校工作,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个人课题同样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与实践,做得扎实,做得有成效。例如由胡黎琳老师主持的传统非遗文化——阳新布帖走进校园的研究,不仅获得了全国省市乃至世界的展示机会,更在四小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成为学校特色品牌之一更是在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扎根于学校现实的研究,融入教师教育的研究,全心全意为了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研究,自然是具有价值的。
优生:以生为本显特色 聚焦素养重实践
缤纷课程,实现多元发展
聚焦师生素养,开发校本课程。光谷四小生态教育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是本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和教师兴趣特长,组织全体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并根据学生选择开发与调整校本课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儿童为中心,完善走班课程。光谷四小走班课程充分挖掘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将学生的差异性看作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数年来通过吸纳多方资源,研究学生的认知与需求,不断调整和拓展课程开发。走班制的生态课程由人文、思维、科技、艺体、实践五大类共40多门个性化专题课程组成,打破学生年龄和年级的界限,由学生按兴趣填报,自主选择走班课程,每周参与两节次的课程学习。具有个性的走班课程开发与实施,彰显了四小生态办学理念,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成长平台,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几年来,每个星期二的下午一直都是四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多彩活动,展现个性风采
传统校园六节。让每一个孩子享受生态的教育,用阳光自信的心态迎接未来。在这样的育人目标之下,以“实践+体验,全面+特长”的育人模式,着力打造的传统校园六节品牌活动,让光谷四小学子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展现才华,彰显个性。春来雪樱漫天舞,绿荫树下好读书;夏木荫荫正可人,校园才艺个性扬;秋日枫树红似火,竞技场上奋力搏;冬临寒梅竞绽放,异域文化添光芒!季节轮回,“校园文化六节”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多彩而快乐的童年生活。
节日专题活动。以节日为专题进行有效德育不仅易于实施也受学生喜爱,节日中蕴藏着无穷的教育价值。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积淀了浓厚的人文底蕴,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带有中华民族鲜明而独特的历史烙印,在提升品格、凝聚力量、激励人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光谷四小抓住节日的契机开展育人活动,如春节渗透文化传承教育,端午节宣扬爱国主义教育,重阳节进行孝老敬亲教育,等等;此外,国家宪法日、世界地球日、母亲节、父亲节等非传统节日也都是光谷四小进行全员教育的重要契机。
百花社团活动。彰显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特色社团活动,开辟了生态教育新天地,成为学校又一品牌标志。光谷四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结合教师个性特长与学科优势,设立了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三大类社团,学生成长“私人订制”“我的活动我做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挖掘了自己的才赋,给予了他们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其中,也诞生了足球、篮球、管乐、合唱、戏剧、国文国风、汉听等优秀社团,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大放异彩。特别是学校的金钟管乐社团,自2013年组建以来,在凡红忠老师的指导下,将“家门口的音乐会”带出了四小,带到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学科特色活动。依托学科建设,光谷四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特色活动,以学科为核心的樱花读书节、趣味数学节、浪漫英语节、班级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红歌合唱比赛、创意科技节、缤纷艺术节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更在寓教于乐之中提升了教育质量。
主题教育活动。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行为养成教育为核心,光谷四小在学生成长中心张露主任组织下开展了主题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日常规”主题教育活动,以每周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主题,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服务与奉献品质;“安全主题教育月”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书廉洁文、读廉洁书、唱廉洁歌、行廉洁事,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主题教育活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对学生具有良好的现实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迈向幸福人生
研学旅行活动。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出去、动起来,体验生态的学习方式,光谷四小开发了涉及人文、科技、环保、自然等多个类别的研学旅行活动。笔记大自然、自然观鸟,走进田园享受自然生态之美,步入动物园与神奇动物亲密接触,参观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户外素质拓展感受团队合作之力,走进红心基地培育爱国情怀……同时,伴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光谷四小研学旅行的脚步越走越远,远赴香港、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感受异域风情,体验别样风土文化。“跟着课本游中国”“转动地球仪游世界”,研学旅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培养了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训练了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思考,与人合作。
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实践是学校文化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谷四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环保公益活动、社区志愿活动、法制宣传活动、关怀空巢老人活动、小伢进军营活动、参观士官学校活动等,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聚资:整合资源搭平台 共建共享新生态
聚合资源,拓宽成长平台
建设智慧校园,搭建资源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革新教育方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光谷四小抓住契机,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大胆选择新技术融入教育,从而从众多的学校中脱颖而出。2012年,光谷四小在前任校长沈爱贞高瞻远瞩下率先引进电子书包,首批实验教师湛楚雷、余文婷等立即投入到钻研探索之中,很快就成为全区电子书包与学科整合教学的佼佼者。在全国新技术、新媒体,全国NOC创新大赛中,一直傲立群雄。
家校协同管理,凝聚教育合力。家庭是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家长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对家庭教育给予指导,双方达成共识,产生认同感,受益的都是学生。自2008年光谷四小成立首届家长委员会起,家校协同管理不断进行着调整与创新,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协助家校沟通问题,策划亲子活动,充当学校“代言人”和“传声筒”,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又一重要资源平台。
开放办学,推动互学互鉴
接待各地访问,提升办学影响。随着光谷四小品牌形象的树立,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学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参观团队不计其数。学校先后有30多位教师针对不同来访团队做了几十场专题分享和经验交流会,获得了来访者的一致好评,在长期的互学互鉴中更与一些团队结成了长期互访的友谊。
名师专家引领,助力教师成长。在敞开大门接待各地访客的同时,光谷四小积极引进名师专家,为教师做报告、做培训,学校相继请来了环保专家徐大鹏老师、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高巍博士等为教师传授经验、问诊把脉。与此同时,饶家伟、詹智梅、程芳、曾维娜、胡颖等十余名教师先后走出去分享交流,宣扬四小教育理念。
交流互访,培养世界公民
光谷四小作为武汉市国际理解示范学校,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必备的素质为目标,对师生进行“全球化”教育。最初,借助管乐社团演出比赛的契机赴美国洛杉机进行管乐交流。2017年受邀参加维也纳金色大厅国际器乐节和德国慕尼黑管乐比赛。期间,学校管乐队还多次邀请维也纳宫廷乐团团长、维也纳音乐大学教授维纳•哈克尔先生给学校的管乐课程授课。后来,交流拓展为国际间的综合性交流。自2016年以来,光谷四小先后接待了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代表团、英国纽卡斯尔市校长代表团、美国加州橙木学院校长伊丽莎白一行的访问交流,与香港马鞍山循道卫理小学、英国温格罗夫小学、美国加州橙木学院、加拿大皇家私立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光谷四小在生态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打造丰富的研学课程,为四小学子创造分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向世界递出“光谷教育”多彩的名片!
展望:同舟共济扬帆起 乘风破浪万里航
岁月悠悠,时光不老,逝者如斯,不分昼夜。静静的东湖水,依旧诉说着光谷四小团队的传奇故事;站在生态园中,历史的印记在这所悠久的校园里依旧清晰可辨。时间翻阅着光谷四小的华彩篇章,四小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
一路的艰苦奋斗,一路的开拓创新,光谷四小已经由一匹“黑马”转化为一匹“千里马”。六十年风云变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光谷四小的源头活水便是一颗教育初心,这颗初心执着地扎根在这片生态土地之上,扎根在有孩子的地方。教师发展是生态教育不竭的原动力,坚守与求索是生态教育根深叶茂的核心。不甘平庸的光谷四小人,“乐学、求真、笃行、至善”让光谷四小生态教育这张名片始终熠熠生辉!
光谷四小有很多称谓:国际生态学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先进科研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未成年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对于光谷四小这一群人来说,他们拥有着最朴素的教育情怀,怀抱着最虔诚理想信念,坚守着最执着最纯粹的追逐,他们从不追名逐利,荣誉却总是纷至沓来。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都是可盼。世事沧桑,四小人依旧拥有最初的梦想;岁月变迁,四小人仍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扬帆起航,与光同行,遇见生态教育,做最好的自己;万里远航,乘风破浪,四小人永远都在奔跑的路上!
注:①历任校长:(1960-1981)原厂办负责人;(1981-2004)钱玉英、朱海峰、喻萍;(2005-至今)甘开斌、沈爱贞、饶家伟及书记魏忠、李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