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杭州中小学生命教育课堂流行“孵小鸡”,养小鸡愁坏不少家长
来源:“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19-06-03
     这段时间,杭城不少中小学校园内出现了小鸡、小鸭、小鸟、小马等可爱的小动物,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走访了不少杭城中小学后发现,占据学校生命教育课堂最普遍的一个方式就是——孵小鸡。随之而来,孵蛋器、受精蛋等必备工具,最近成了网上的热销产品。而且“孵小鸡”不仅出现在了校园里,还被孩子们带到了家里,于是,家长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快乐与烦恼”。
    小鸡成学校新宠 学生们每天喂食
    最近,记者来到杭州春芽实验学校,在4楼的咿芽农场看到了一群小鸡。
    科学老师陈前锋告诉记者,这10只小鸡是学校自己孵化出来的,圈养在农场里,每天都会有学生上来喂食、观察,“这是学校开展的一次生命教育活动——学生用21天时间,观察30个受精蛋在孵蛋器中的孵化过程。”
    学校专门为这些小鸡建了鸡舍。在鸡舍左侧,一个小小的鸡食盒摆放在旁边,食盒分两层,上层盛了矿泉水,下层装了小米。轻轻揭开鸡舍上的隔热层,就能看到鸡舍内景——快递箱制成的鸡舍底部,盖了一层报纸,底下又垫了一层柔软的棉花。小鸡们都缩在一个角落里,眼睑半阖,准备入睡。
    春芽实验学校的小鸡
    记者注意到,有几只小鸡的翅膀上有几个红色的圆点。陈老师解释,这是学生做的标记,他们给自己的鸡取了名字,比如“柴可夫斯鸡”、“肯德鸡”、“卡哇伊鸡”……搞怪又好笑。
    由于农场是露天的,因此农场里的10只小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初夏时雨时晴、昼夜温差大的天气;学校周围的野猫及鹰隼等虎视眈眈的“天敌”。
    陈老师正向记者介绍鸡舍的具体情况,有两名五年级学生过来看小鸡。
    “小鸡要入睡了,你们不要去打扰。”陈老师急了。
    学生立刻摆摆手:“老师,我们不会折腾它们的,就过来换个水,添加鸡食。”
    陈老师这才点点头:“小鸡养这么大不容易,雏鸡非常娇弱,不能喝生水,不能吃太硬的食物,不能淋雨或暴晒……所以我们一开始不敢让学生单独喂养。现在小鸡长大了,抵抗力强了很多。”
    学生和小鸡合影
    被带回家的小鸡  很多不幸夭折了
    学校微农实验室社团里的学生,基本都有1~2年的农作物种植经验,但养小鸡还是头一回。“养小鸡的初衷,是因为四年级下册科学课本中有提及小鸡孵化过程,我在上这一课时,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有社团学生曾在实验室成功孵化过小鸡,所以我们就大规模搞了一次。”陈老师说。
    一开始,陈老师带领学生用孵蛋器孵化小鸡,观察孵化过程。孵化成功后,孩子们一人认领一只小鸡抱回家养。但没过几天,小鸡夭折的消息就接二连三传来。“很多家长从小是在城市长大的,基本没有养鸡经验。有对马虎的父母,看刚生出来的小鸡脏脏的,还用水给小鸡洗了澡,当天晚上小鸡就死了。”
    考虑到家长在小区内养鸡不方便,陈老师特地在课上通知:请在家养鸡有困难的学生,将小鸡带来学校,放在农场里,由老师和学生一同管理。
    10只小鸡放归农场后,不仅家长松了一口气,学生们也很开心。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野外集体养殖的小鸡,比户内圈养长大的鸡要健康、有活力得多。
    现在学生们领到了最新的任务,搭一个鸡舍。
   在学校的微农实验室里,木屑、纸屑、塑料袋、隔热层……一堆材料四处散落在地面上。教室正中间,几个五年级男孩正合力将一块木板抬到课桌上。另一名男生一手拿着软尺,一手拿着设计草图,跃跃欲试。
     “这是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一项综合实验,也是生命教育里的重要一环:给小鸡搭房子。”科学老师曾温如告诉记者,由于小鸡只需要一间鸡舍,因此社团内成员要先组队设计鸡舍,再和其他组的鸡舍PK,实用性最强的鸡舍才能被留下,供小鸡使用。
    曾老师感慨道,短短50多天,学生们从这场生命教育中收获了许多。小鸡破壳而出时,孩子们第一时间守在孵蛋器门口,感受生命的神奇与珍贵;雏鸡夭折时,学生从悲伤中,领悟了生命的脆弱。
    为了给儿子生命教育  家里养了4只小鸡
    对很多小孩子来说,养小动物是一件非常开心、有意思的事情。但对家长来说,这不是一件轻松事,甚至有了很多烦恼。
    家住城西的周先生,在家里养了4只小鸡,真的是尝遍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周先生告诉记者,就读一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学校的生命教育实验周活动后,向他提出了“孵小鸡”的要求。
    “我们很认真地做这件事,经过21天的孵化,4只毛茸茸的小鸡出生了。”周先生回忆道,那是早上的5点钟,当看到孵蛋器中第一只小鸡成功破壳时,他激动得跳了起来。
    周先生镜头下,刚破壳的小鸡
    于是,4只小鸡成为全家人的“团宠”,名叫春、夏、秋、冬,寓意生命的美好。
    为了提高4只小鸡的抵抗力,一家人费尽了心思。比如,用切碎的蔬菜、水果皮、小米、黑芝麻作饲料,给小鸡食补;又比如,每天早上10点左右,趁着太阳不大,小区草坪干爽时,带小鸡下楼,让小鸡运动一小时。
    周先生养的四只小鸡
    对周先生来说,这样的养鸡工作,已比之前等待小鸡破壳的日子好得多。据他回忆,由于夏季育雏湿度应该在55%到65%之间,因此每隔3小时,他和爱人都要给孵蛋器浇水,“白天还好,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结果连续二十多天都没休息好。”
    然而,4只叽叽喳喳的小鸡,引来了邻居的不满。“邻居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在小区内养活禽,有传染禽流感的风险。但如果把小鸡放到学校寄养,我又不放心。”
    经过1个多月的生命教育,周先生发现,儿子对小鸡的感情越来越深。相比之前,儿子变得更有耐心和责任感,这让他很欣慰,“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以‘孵小鸡’这种形式,小朋友的爱心和代入感都很强。这比养蚕、养蜗牛等形式都要有效。”
    不过,小鸡长大后的去留问题,隐隐成了周先生的一桩心事。思来想去,他决定等小鸡再长大一点,把小鸡送回老家,由长辈抚养。
    在很多国家,“生命教育”是中小学课程中的一项正规课程,在教学中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对“生命教育”也逐渐重视。从2004年辽宁省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开始,上海、湖南、吉林等地陆续颁布了关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意见。201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那么,目前杭州的“生命教育”开展得如何?
    孵小鸡不是短期游戏
    郑维庆是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的科学老师,从2014年起,他就带学校“小神农社团”的社员们一起孵小鸡。
    在郑老师看来,“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孵小鸡,承担起保护小鸡成长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许多学校把孵小鸡作为一项作业,没有事先教给孩子孵化和养殖的知识,以及在城市中养小鸡会遇到的困境,这样只是把小鸡当作玩具,和真正的生命教育背道而驰。”
    在郑老师的“小神农社”里,他会先教孩子孵小鸡、养小鸡的要点,比如多久换一次孵化器中的水、小鸡孵出来后把喙尖剪去等。并且每个想要领养小鸡的成员,必须要和家人、邻居协商好,在大家都没有意见的时候才可领养。
    “其实,现在想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还是很难的,我们小时候,很多人都知道或者看到过母鸡如何孵小鸡,那是最贴近自然的,但现在即使在农村也很少用母鸡孵化,而是买鸡苗,鸡苗也是大型孵坊出售的。”郑老师感慨道。
    杭州市星澜小学302班科学老师喻国凤也有同感。“和学农、学军相比,孵小鸡、养小鸡的周期很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长期照顾小鸡,期间会遇到家人的不理解、小鸡生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养小鸡绝不是个短期游戏,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内心呵护。”
    两年之前,喻老师的班也进行了孵小鸡活动。鸡孵出来后,因为班级空间有限,学生们集思广益,将鸡送往农村老家养。每个长假,这些领养了鸡的学生,都会拍一段视频让同学们知道鸡的近况,直到现在,同学们还对自己的小鸡非常关心。
    “今年我们班的同学做了PPT,将自己在养鸡时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一年级的孩子,这样可以让每一只小鸡都能健康长大。”喻老师说,学校每一届的一年级学生都要孵小鸡,从小鸡破壳而出到养殖的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对一个幼小生命的担当。
    生命教育  不能刻意为之
    杭州滨和小学校长田燕芳认为,生命教育是让学生觉知生命、认同自我的教育,不能刻意为之。
    一年前,滨和小学养了两匹矮脚马,深受学生喜欢。后来,小母马和和怀孕了,大家兴奋地取好了小马的名字。和和临产前,学校老师和校长还轮流带和和去操场做“产前运动”,希望帮助这名特殊的“产妇”更好地生产。
 
    但和和遭遇难产,生产日期比预计提前一个月,从凌晨一直生到早上,最后小马宝宝还是未能成活。
    在悲伤之余,田校长借助小马难产策划了一次“生命教育”,通过一段绘本视频引入,从婴儿逐渐成长、衰老一直到生命结束,让孩子们领悟,死亡是生命必经的过程。同时,通过小马生产的部分视频,让孩子知道父母养育的不易,要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这次的生命教育中,许多孩子都哭了,还写下了对妈妈的感激话语。“我认为,生命教育融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是为了生命教育去养小马,而是通过养小马丰富孩子的生命历程,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存在。在和小马相处过程中,孩子能自然地受到劳动教育、爱心教育、学科教育、生命教育等等。”田校长认为,真正的生命教育应该是贯穿在生活中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
    而幼儿园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老师们是把生命教育融合在生活中,“一日生活皆课程”。
    “不久前,幼儿园里一只经常陪伴孩子的蟾蜍死了,孩子们知道后非常难过,一起把它埋在了它经常出没的草丛中,还在上面撒了石榴花瓣。看到孩子们这样的举动,我触动很大,于是那天午睡的睡前故事,我给孩子们讲了《楼上外婆和楼下外婆》,让他们知道,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无法逃避的现实,只要你心里一直记得那个生命,它就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东城第二幼儿园老师刘小红说。
    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  小学阶段是关键期
    乌龟也常常是生命教育的主角。 
    在杭州市教科所特级教师、家庭教育专家韩似萍看来,生命教育不是系统的知识传授,不是说教,而是培养学生对生命文化的感知,是个人素养的提升。
    韩似萍说,用孵小鸡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本质上是没有错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孩子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亲手养育一个生命与之建立美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生命教育绝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教育,不是简单复制孵小鸡这样的活动。韩似萍总结杭州对生命教育十多年来的探索,认为判断生命教育有效与否,要看教育是否带给学生正能量,比如在养动植物时是否让孩子更有爱心,在与生命的互动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被强化了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甚至是法制教育,还原生命教育的本意,即真正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在她看来,真正的生命教育应有三方面内涵:培养孩子对生命的态度、提高孩子经营生命的能力、教会孩子开发生命的潜能。
    比如让孩子与大自然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感恩自然的心;让孩子学会劳动,在劳动中提升能力,而非让劳动成为惩罚;让孩子获得经营情感的能力,无论是成功、失败、顺境、逆境都能坦然面对;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天赋,从而开发他们的潜能,活出精彩……
     “生命教育必须是让孩子说自己的事,老师要让孩子从外部的事情当中,获得对自己生命的体悟。”韩似萍说。
(原题为《洗个澡就夭折!这项小学作业愁坏杭州家长:城里长大,我也不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