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立德树人 让教育回归本质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9-07-19
 
    武汉中小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图为5月13日,北湖小学和大兴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在进行五人足球赛
    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日前,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可观察的事实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举措陆续出台。这些改革举措,密度大、层级高、靶向准,对教育领域的积弊乱象拨乱反正,推动教育回归本身,为教育正本清源。
    让教育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上来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要回答的根本问题。
    但是,一段时间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现实中种种乱象偏离了教育本质。比如唯分数、唯升学、唯排名,比如“成功学”不同程度侵入了校园和教育,比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变成社会性焦虑。
    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一锤定音,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纲,也是传统教育理想与生活中的教育常识。落地落实“立德树人”,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的一个高亮词汇。
    长江日报梳理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密集出台的教育政策和举措,其指向广泛而全面,机构上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群体上包括教师以及中小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范围上包括师德建设、课程改革、行为准则,还有针对有偿补课、校外培训的禁止性、规范性文件等等,共同点是都把“立德树人”作为开宗明义。有的政策文件,还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写入标题。
    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德为才之帅。老师以师德为第一标准,学生以立德为成才的根本。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5年10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都是夯实“德育”这个基石。
    立德树人,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更深层的教育公平,也是教育作为一项崇高事业的使命所在。
    在这样的总纲之下,唯分数、唯升学、唯排名是一种偏向;所谓“起跑线”是一种偏向;追求大楼大厦、产业化,也是一种偏向。
    立德树人,既是立,也是破,回归常识、回归本分。
    让育人回到“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上来
    教育既要育智,更要育人。
    2018年8月,《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发布,将青少年近视防控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历史上第一次将近视防治提升到国策和全民工程的高度。
    不只近视防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强调“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写入党的重要文献,可谓深意存焉。
    2015年7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分别从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等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补“短板”。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中再次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正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德、智、体、美、劳”。文件中重申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高了体育中考在升学中的分值比重。
    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国计,但首先是教育必须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
    五育并举,既是教育的常识,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政策不断校准“德、智、体、美、劳”的重心,也不断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常识回归。
    让教师回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上来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成为好教师的标准和路径。
    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这些自古以来就是常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与其他职业的确不同,它是面向人的工作,被尊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教师职业崇高所在。
    然而,在一些地方,仍有一些“红包老师”,收了红包和礼物,就对学生好一些,没收礼物,就给学生脸色看;也有一些“赶场老师”,校内讲课“欲言又止”,留到校外培优“卖个好价钱”。在大学里,教师教授被学生称为“老板”,一声“老板”,师生关系多少杂音。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的第一标准,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一名教师,能力再强,业绩再突出,头衔、称号再大,如果师德师风有问题,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个人遇到一个好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让教师回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定位上来,全社会回到尊师重教的传统中来,同样是回归教育的本色。
    让教育改革回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上来
    暑假伊始,北京一名初中生家长的“暑假花销单”就在网络热传,各种培优课加12天国外游学,预算总计7.2万元。在某英语培训机构的暑假班,价格已从几年前的4000涨到了七八千甚至1万。即便这样,还常常报不上名。
    而名目繁多的各类竞赛,打着选拔之名,行赚钱之实,还美其名曰做大教育市场。
    家长们即使明知这是错误的甚至畸形的,还是因为“身边人都去,自己不去不踏实”而被裹挟其中。校外负担,家长苦其久矣,社会苦其久矣。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施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向教育领域的群众痛点难点、不满意的地方开刀。
    比如,2018年出台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席卷全域,当年被称为“史上最严整治年”;刚刚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追加了整治力度,可见整治决心。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到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教育需要从产业化的怀抱里挣脱,需要从功利化的迷途中返程。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教育政策,大到校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小到严禁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无论是为劳动教育下专门文件,还是史上第一次针对近视施策,这些举动,无不瞄准教育难点,无不指向老百姓的痛点。
    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老百姓不满意什么,改革就要改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的实践,遵循的正是这样的逻辑。
    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 华智超 李尔静
来源:长江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