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建设“国门学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1-04-28
 “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建设“国门学校”——
4000与100,有何新意
  在边境县(团场)建设100所“国门学校”
  以教育基础薄弱县和人口流入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
  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建立台账时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20多万名建档立卡辍学学生首次实现动态清零;全国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
  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义务教育有保障”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十四五”规划提出“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明确以教育基础薄弱县和人口流入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在边境县(团场)建设100所“国门学校”。
  新增数,意味着什么?
  先来看“4000”。这个增数增在哪儿?为什么是“教育基础薄弱县”与“人口流入地”这两端?
  “教育基础薄弱县的特征是学校少,教育质量相对较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秦玉友分析,新建改扩建学校抓住了义务教育的重要内涵即便民,更充分体现就近入学原则,而更高质量的教育也将打破相对贫困状况的代际传递,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人口流入地新建改扩建学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的刚需。”秦玉友表示,人口流入主导型城镇面临学位不足的突出矛盾,必须扩容以提供入学就学机会。若勉强“塞下”造成大班额,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稀释优质教育资源原本应有的功能。
  对于如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专家也有很多考虑。
  “这与过去村小、教学点的改扩建有所不同。”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曹东勃认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基础薄弱县的教育提质扩容是针对乡镇中心校,尤其是对曾经的深度贫困县的乡镇中心校来说的。“这是在乡村振兴阶段,教育继续扶上马,送一程。”
  秦玉友则指出,新建改扩建学校,必须科学规划。第一,要做好人口底数摸查、人口数量变化动态预测、产业发展预测,预算学位数。第二,布局上要注意家校距离合理性。第三,注意规模,不要建“巨型学校”。还要关注征地、学校选址、新学校师资与文化建设等难点。
  建学校的同时,专家表示更大的挑战在提质。
  “这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转变,是教育公平在新时期迈出的更大步伐。”在曹东勃看来,过去国家实施的“全面改薄”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等,主要围绕硬件改善,托举农村地区学校达到“教育基本均衡”的底线。
  “而提质扩容,要实现的是优质均衡。”曹东勃强调,“一是围绕师资引进、培养、稳定的重难点问题,实现破局。二是在未来5至15年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创新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方式。三是推动县域内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不搞‘航母’中小学。四是保护、发挥好农村学校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等办学特色,未尝不能实现弯道超车。”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门学校是一个亮眼的词,这是它首次出现在国家的发展规划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挂职副县长期间,曹东勃深感边境县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是一张国家名片。
  “一方面,国门学校承担着守国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与生活质量带给边境县人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大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曹东勃说,“边境县往往是穷苦山区、民族地区相叠加的,提出建设100所国门学校可谓是精准发力。”
  “国门学校不仅是国家形象的展示,更体现了教育之于国家安全的特殊意义。”秦玉友说。
  “4000”与“100”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两个数字,指向的不仅是更好的教育,更是人民愈加美好的生活。
  从云南禄劝一中与成都七中开展智慧课堂,因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现实里,曹东勃看到了更远的未来——更加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将带来一片土地上人气的升腾。“将有更多人愿意留在家乡学习,更多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愿意留下建设家乡,对于区域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秦玉友也有同样的展望:“一个地方的优质教育将吸引更多人口流入,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活跃度。从长期来看,优质教育为地方吸引与聚集大量优质人才,有助于地方经济的中长期繁荣。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应该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报记者 林焕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