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发展职业教育是一剂“良方”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尹晓华夏如秋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5-30
解决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德阳的实践表明———
■邓启军本报记者尹晓华夏如秋 去年岁末,省统计局公布2005年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评选结果,德阳独占4席,什邡市、绵竹市、旌阳区、广汉市榜上有名。德阳市委负责人称:“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动力。”
打造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
近年来,随着医药、电子、新材料、天然气开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老工业城市和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市对高水平、高质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全市8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加上企业改制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大量下岗职工,一个矛盾摆在面前:一方面是大量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奇缺。如何解决?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剂“良方”。
2002年以来,德阳围绕重装基地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目标,对全市职教规划资源和政策加强统筹,完善各级职教网络,全面实施“职教兴市”工程。2004年8月,该市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五大重点工程和十大重点项目。
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初具雏形。目前,全市已建成高等职业学院7所、中等职业学校30所,在校生达到10万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建成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50所,年培训农民40万人次;建立各类培训机构110个,年培训职工10多万人次,培训城镇待业人员、下岗人员3万多人次。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已连续两年在全省率先实现1∶1。
培植职业教育成长土壤
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管理条块分割,受隶属关系、行业、区域、所有制等限制,职教资源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统筹。
该市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规划5年内建设6所以上高职学院,10所国家级、省级示范中职学校,100所规范化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00所综合性社区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成3至5所5000人以上的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职教中心。打造区域职教品牌,建设1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立足全市机械、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需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该市还形成以市、县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化职教投入体制。各级政府除按规定拨付职教经费外,坚持把职业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市政府设立的职教专项经费比5年前增加近10倍。
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德阳市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政策进行了改革。稳定普高招生规模,扩大职教招生规模,全市普高招生数稳定在2万以内,中职招生数达到2万以上。
市政府还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职业院校贫困生提供资助。什邡市部分乡镇则对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每月补贴生活费50元,直到毕业。
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2005年,德阳市选择10所公办职业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试点。如推动绵竹职业中专与东方汽轮机厂技工学校联合办学,政府提供土地330亩,企业出资8000万元,整合市内所有的公办职教资源,新建绵竹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5000多人。
引导公办学校与民办教育机构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只有24万人口的罗江县通过引进民间资金,整合职教资源,全县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7000人,是普通高中的两倍。
近两年,该市共引进民间资金3亿多元,投资发展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等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民办职业院校。这些院校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重大装备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不断推动产、学、研有效结合。
2005年,该市还建立机械电子、建筑安装、商贸旅游三大职教联合会,共有20多所职业院校和近500个行业、企业组织参加。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机电职教联合会,与重装企业联合会,互惠互动,成为重装基地与西部职教基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纽带和桥梁。
■邓启军本报记者尹晓华夏如秋 去年岁末,省统计局公布2005年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评选结果,德阳独占4席,什邡市、绵竹市、旌阳区、广汉市榜上有名。德阳市委负责人称:“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动力。”
打造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
近年来,随着医药、电子、新材料、天然气开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老工业城市和全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德阳市对高水平、高质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全市8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加上企业改制后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大量下岗职工,一个矛盾摆在面前:一方面是大量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奇缺。如何解决?
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剂“良方”。
2002年以来,德阳围绕重装基地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目标,对全市职教规划资源和政策加强统筹,完善各级职教网络,全面实施“职教兴市”工程。2004年8月,该市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五大重点工程和十大重点项目。
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初具雏形。目前,全市已建成高等职业学院7所、中等职业学校30所,在校生达到10万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建成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50所,年培训农民40万人次;建立各类培训机构110个,年培训职工10多万人次,培训城镇待业人员、下岗人员3万多人次。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已连续两年在全省率先实现1∶1。
培植职业教育成长土壤
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管理条块分割,受隶属关系、行业、区域、所有制等限制,职教资源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统筹。
该市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规划5年内建设6所以上高职学院,10所国家级、省级示范中职学校,100所规范化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00所综合性社区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成3至5所5000人以上的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职教中心。打造区域职教品牌,建设1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立足全市机械、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需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该市还形成以市、县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化职教投入体制。各级政府除按规定拨付职教经费外,坚持把职业学校基本建设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市政府设立的职教专项经费比5年前增加近10倍。
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德阳市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政策进行了改革。稳定普高招生规模,扩大职教招生规模,全市普高招生数稳定在2万以内,中职招生数达到2万以上。
市政府还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职业院校贫困生提供资助。什邡市部分乡镇则对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每月补贴生活费50元,直到毕业。
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2005年,德阳市选择10所公办职业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试点。如推动绵竹职业中专与东方汽轮机厂技工学校联合办学,政府提供土地330亩,企业出资8000万元,整合市内所有的公办职教资源,新建绵竹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5000多人。
引导公办学校与民办教育机构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只有24万人口的罗江县通过引进民间资金,整合职教资源,全县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7000人,是普通高中的两倍。
近两年,该市共引进民间资金3亿多元,投资发展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等一批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民办职业院校。这些院校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快重大装备的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不断推动产、学、研有效结合。
2005年,该市还建立机械电子、建筑安装、商贸旅游三大职教联合会,共有20多所职业院校和近500个行业、企业组织参加。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机电职教联合会,与重装企业联合会,互惠互动,成为重装基地与西部职教基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纽带和桥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