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吉利大学就考生报名信息被假冒招生网站“截流”事宜发表声明,截至目前,假冒该校名义代理网络报名的虚假网页已有35个。
据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介绍,今年6月以来,该校接到不少学生的反馈:自己在网上报考吉利大学,却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被录取的专业也与自己的志愿一模一样。学生就此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填报的信息会被其他学校知晓?
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吉利大学招生人员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大量有关该校的招生信息。比如,点击一个名为“北京吉利大学07年招生介绍”的网页,里面的招生简章以及图片都是复制了吉利大学招生网站的信息,只是在末尾附加一条网上报名点击栏,同时标明需交纳报名费50元。
罗晓明指出,在学生到校正式报到之前,校方不会收取任何费用。此外,吉利大学的招生网站是唯一的:www.bgeelyuedu.com,除此之外,任何以吉利大学名义代理网络报名的链接都是虚假的。
据了解,目前网络报名是报考民办高校的主要渠道,不少民办高校都有过类似吉利大学这样的遭遇。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马学雷表示,从协会掌握的情况看,不法网站和机构通常把有些名气的民办高校作为假冒的对象,其目的一是骗财,包括考生的报名费、住宿费甚至上万元的学费,二是收集学生信息建立数据库,再转手倒卖给某些招生机构。
马学雷强调,考生和家长在进行网上报名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直接登录学校的网站,以确保找到真实的招生页面。二是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学生到校前不会收取费用,因此,碰到要求提前收费的网站要格外小心。
到底是哪些人在参与挖掘“招生陷阱”?
这些“地下工作者”,无非有三大类,一是“吃考生”,利用其所谓的“关系”,通过非法渠道,用金钱开路,把低分考生送进正规大学。二是“吃学校”,主要是为一些规模小、师资差的民办院校做代理,通过虚假宣传,把学生骗进来。三是“纯诈骗”,以上名校为诱饵,骗得考生家长的钱财后,溜之大吉。从每年的案例来看,许多院校的正式工作人员甚至某些国家干部也参与其中。于是乎,每到这个时候,我们会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或者是某政府执法部门“一把手”对广大考生和家长进行“提醒”:劝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且莫上当受骗……
民众为什么相信高校招生骗子
我看,根本原因不在于招生骗子手段高明,也不在于民众没有鉴别能力,而在于多年来累积的“负面效应”。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如官场有官场的“潜规则”,生意场上有生意场上的“潜规则”,演艺界有演艺界的“潜规则”。因而,民众有理由相信高校招生有招生的“潜规则”。另外,前些年高校招生的确存在一些“潜规则”,如“分数不够,用钱来凑”,还有走“上层路线”,把某些关节打通,个别分数低的考生照样能进一流大学等等……
面对招生骗局除了提醒还能做什么
笔者以为,要遏制招生骗局频发的势头,维护招生制度的严肃性和纯洁性,固然要及时进行防骗提醒,但更重的是,必须严打“钱分交易”的非法行为。为此,要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杜绝和禁止“内部指标”、“议价生”等非法录取行为;要坚持阳光操作,将各校录取分数线、录取指标、招录人员姓名、纪律规范等一并公之于众,让每一个考生家长都可以上网查询和监督,以防暗箱操作;要规范招生中介机构,对弄虚作假、以招生之名行欺骗之实者,一经发现坚决取缔,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要严厉打击教育系统和高校内部的招生腐败,一经发现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还要追究领导责任。唯有如此,才是根除招生骗局的治本之策……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