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B类院校”,实际上包括了由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和普通民办高校,但总的来说都属于民办性质。其中,占了相当大部分的高等学校独立民办二级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自1998年浙江和江苏等省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创办起,迄今不过6年时间。
招生计划3万多,第一次志愿投档不足三分之一;成绩上省线的文理科考生,填报志愿的分别只有40%和30%——这就是今年广东省二B类本科院校招生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窘境。
现象——
二次录取才基本完成招生
小风是广州一所重点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他坚决不肯填报二B的学校,理由是“民办学校,收费又高”。结果,高考成绩公布,小风的成绩刚上二B线,比二A线差了20多分。因为没有填报二B院校,他也不可能被录到二B的院校。小风最后上了专科。
今年,广东省考生人数达到55.3万,而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幅远远比不上考生人数的增幅。全国面向广东招生总计划为35.8万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15.9万人,占总招生计划的44.4%,对于55万考生而言,能进入大学本科就读的不到30%,而二B院校计划又占了本科计划的大约1/5。
本来是相当珍贵的上本科机会,在二B院校这里却遭到了考生的普遍冷遇。根据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今年普通类第二批B类院校招生计划34559名。从文理科第一次投档情况看,大部分院校第一志愿生源相对不足,第一次投档共投出12087 人,投档率三分之一强。据统计,经过本科二A院校录取后,成绩达到二B省线的480分以上理科考生填报本科二B志愿的考生只有7027人,占上线考生的31%,528分以上文科考生填报本科二B志愿的考生只有8793人,占上线考生的41%。
第二批B类本科院校录取工作在7月26日~7月29日进行,共录取30000多人,完成计划近87%,除了为数不少的学校降分录取外,还有近8000个计划进入补报志愿二次录取,不报志愿的资格线也从原来省线的文理科528分、480分降到了498分和440分。让人欣慰的是,在二次录取中,大多数省内院校都出现了比较火热的情景,基本通过第一志愿完成补录。
一二次录取反应冷热分明
广东白云学院副院长何小雄介绍,今年该校本科招生1795名,第一次出档时填报该校第一志愿的上线人数500多人,这一情况其实比往年好,但招生计划也只是完成了不到3/4。但昨日第二次录取时,录取状况由冷淡变为火热,估计二次录取完成招生计划的1/4强。目前二次录取人数500多人,文科分数线521分,理科分数线456分,都比全省第二次录取的控制线要高。何小雄说,按这一形势,今年完成招生计划肯定没有问题。
类似一冷一热的情况同样发生在2B类的独立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招生办主任李杏林告诉记者,第一次录取时仅录了286人,还录不满一半。 而第二次录取时考生咨询电话从早上8时多响到晚上11时多,昨日“补录”首日,松田学院剩余的招生计划已基本完成,文理科普通类录取考生还超出原计划。
据分析,第一次录取时很多考生对2B院校看不上眼,但后来没有顺利录到A线,再不争取机会就要落到专科,因此才出现了第二次录取赶2B院校“末班车”的情况。
尽管如此,二B院校录取中还是凸现出种种现象:一边是众多的学生可能没有机会进入本科甚至是大专学习,另一边则是大量的本科B类院校生源不足,这样的状况令相关高校、教育部门和专家感到忧虑。
分析——
原因一:为“钱”所累
考生对2B民办院校这种“冷眼”,广东白云学院副院长何小雄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招生办主任李杏林都认为, 广东考生先填报志愿后考试,致使他们填写的志愿带有一定盲目性。何小雄说,很多考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扎堆”心理,填志愿时普遍存在“三重三轻”:重本省轻外省、重本市轻外市、重公办轻民办。李杏林则提出,考生在考前填志愿,不少人估计不准,总是认为自己的分数一定会去到A线,对B线学校则“不屑一顾”,要么干脆不填,要么随便填一个。
考生对民办高校的保留心态,更多的是现实考虑。首先是民办院校学费高昂,不是所有家庭可以承担。目前广州地区的2B院校每年学费在15000元~18000元之间,而公立院校的学费一般在5000元~8000元。
原因二:为“民”字所累?
其次,社会对民办院校的认可度还不高,考生担心将来拿着一张“民办”牌子的毕业证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有些考生认为,手持“专升本”的公办本科学历,也比民办院校本科学历在人才市场上更叫座。
当然考生还免不了对民办院校的含金量和办学实力有顾虑。公办与民办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出资方,公办院校国家有补贴,而民办院校完全靠投资商,学校在办学外还存在解决资金来源的压力。在保险系数上公办显然要远远优胜于民办。
原因三:对学校不了解
据了解,今年在广东进行高考招生的第二批本科B类高校中,独立学院占了七成以上,其中很多学校是2003年以后才逐渐建立发展起来的,考生和家长对他们的了解非常有限,更多的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进行判断,这也是B类院校遭遇“冷场”的重要原因。
思考——
民办院校存在先天不足
而从民办院校自身发展来看,也存在先天不足。广东的民办院校仅有20多年办学历史,尽管这几年在迎头赶进,但在水平与层次上都与公办院校有着距离。以独立学院为例,本来在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下,它可以成为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 然而良好的愿望,在实践中却遇到相当多的问题。有专家认为,近几年独立民办二级学院的问题已逐步凸现,尤其是2003年教育部关于独立民办二级学院的8号文件出台后,造成社会与学生认识的混乱。独立民办二级学院的主要问题包括:投资主体单一、管理不规范、办学无特色等等。因此考生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但广东白云学院副院长何小雄认为,考生一味地“轻视”民办院校其实是不理智的。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但公办院校的容量有限,目前的扩招已经到一定程度,因此未来高等教育的扩容和学位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民办教育,这是一个必须要认清的趋势。
公办本科毕业生公认的老毛病是与市场脱节,而民办院校更多要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出路,于是在专业设置上对市场很敏感,通过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设立校企合作基地等方法,减少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距离。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