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民间办学的潜力市场吸引了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家,26年来大量的民间资本开始涌向东莞教育。如今,东莞民间办学已经发展为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层次学校的完整体系,为新莞人子女就读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在东莞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民办教育将继续发挥独有作用,为其提供更强而有力的支持。 民办学校数量:26年突破200所 1981年东莞育才电子技术学校诞生,作为东莞第一家民办培训机构的创办人,潘庆修坦言这是一次阴差阳错的“姻缘”; 1993年,东莞第一所民办学校新世纪英才学校在凤岗成立,不过该校的学费不菲,许多的新莞人子女难以入学就读; 1999年,东莞第一所面向普通新莞人子弟的民办学校培英小学在长安成立,民办学校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开始向外来工子女敞开大门…… 这一连串的“第一”,标志着东莞民营资本开始正式投向教育,起步虽晚却开创了惊人的“东莞速度”。到2001年,全市的民办学校已发展至27所,其中小学20所,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高中各1所,多层次学校4所。 据东莞市教育局民管科介绍,东莞的民办教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第一所民办学校的成立到2002年东莞首次民办教育会议的召开,可以称为第一阶段;到了2002年底,东莞的民办学校一下子猛增30多所,大量资金涌向民办教育,民办学校的数量也超出了前十年发展的总和;2002年至2006年,是东莞民办教育发展的高速增长阶段,每年新增的民校达到了30所~40所。 截至今年初,东莞民办学校的数量正式突破了200所,其中面向新莞人子女的低收费学校共有179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东莞的民办教育已有与公办教育并驾齐驱之势,涌现了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高水平的民办学校,在解决大量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独特现象:“名校+名盘” 从去年开始,“名校+名盘”成为东莞民办教育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开、黄冈、中大、新亚国际等等这些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进驻东莞,与东莞各地产商合作办学。发展商们个个也都是“出手阔绰”,许多学校都是按省一级学校硬件标准投资建校。 对此,宏远外国语学校校长丁立生认为,社会更多的资金流向教育,能够解决政府目前在教育发展遇到的瓶颈,他个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然而,这种双赢局面并没有赢来一片叫好之声。有人认为:办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个七八年的时间,要想办出一所名校的确很难,如果办学的功利心太强,对民办教育的发展恐怕伤害更甚。 另外,对于学校和房地产商在管理权限上的微妙关系,丁立生就表示“搭好伙”很重要,如果学校和房地产商之间的产权关系含混不清,而且疏于管理,就可能会是件麻烦事。应该说,这种“联姻”是这个时代房地产发展的产物,成功的经验有,但失败的教训也不少。 东莞南开实验学校校长刘钦永也认为,楼校联姻并不意味着学校就是发展商的附庸。在解决业主子女就读问题的同时,要创办真正的名牌学校,需要吸纳更多的社会生源,其中就包括东莞地区甚至是周边城市的生源。 民办教育下一个目标:职业教育培训 东莞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民办中职学校招生2988人,比2005年同期增加1517人,增幅达103%;在校生5417人,比2005年增加2456人,增幅达82.9%,今年的民办中职学校招生人数仍呈上升趋势。 然而,在职业教育培训迅速增长的态势下,现实的状况仍然是企业感叹“有岗无人,有人无岗”,不少学生也无奈“专业不对口,培训不到位”,职业教育培训似乎陷入尴尬境地。 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李纲领认为,职业学校有“高投入、高成本”的特点,像目前在东莞及珠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与制造、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但部分镇办职业学校规模小、条件差,办学效益低,无力购买相关的设备,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兵”。 南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林国梁表示,目前的校企合作难度较大,未能形成一套长久有效的合作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东莞教育局今年开始逐步撤销普通中学附设职业高中班,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改变过去分散办学、重复办学、办学效益不高的状况,采取多项措施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工人才。
访南方科技专修学院院长邵来文 邵来文印象 作为东莞第一所从“官办”走到民营的学院的掌舵人,邵来文的经历很丰富,也是我们采访到在东莞办学的第一位博士,他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并做过南京大学访问学者,其间,也做过媒体人、广告人,参加过《深圳青年》杂志的创刊。 他1991年来到东莞,先后在东莞师范、松山科技集团工作,2004年任南方科技专修学院院长至今。 关于学院 由“官”转“民”释放更大空间 记者:邵院长,在外界看来,南方科技专修学院的“身份”很特殊,好像一直是半官方半民办的性质。 邵来文:是有点不太一样。因为最开始学院是面向华南地区科技系统内部人员培训的一个机构,1998年它才开始面向社会开放,2004年改制,从过去的国有转为民营。 记者:这种体制上的转变对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什么影响?民办毕竟不同于公办,如果不盈利可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邵来文:这就要求按照市场本身的运作规律来操作。记得当时东莞市场上各种行销培训盛行,其实是脱离了东莞的实际。东莞有那么多的制造业企业,产业工人的素质却相对偏低,他们更急需的应该是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改制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释放空间,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是动物从圈养回到野生,必须足够强壮才能生存,把想象力、创造力各种潜能完全发掘后,会发现草原原来非常广阔。 记者:在教学方式上,你们选择的却是网络教育,对于文化层次不高的务工人员来说,这个新生事物可能有些陌生、难于接受吧? 邵来文:恰恰相反。我们曾就一家大型工厂的6000多名员工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全体员工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已经完全不同于其父辈那代的农民工,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是很高的。另一方面,东莞的工厂地域比较分散,工人上班时间比较长,除非脱产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学业。网络教育正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他们能随时随地学习各种知识。 关于办学 投资办学是20多年的情结 记者: 1991年你就来到东莞了,各个行业都有不少的机会,你为什么对投资民办教育情有独钟呢? 邵来文:我可能有做教育的天分吧(爽朗地笑)。我以前就是做老师的,后来机缘巧合到了企业。不过对教育行业我还是最熟悉,因为做了20多年,而且在这行获得的东西,有时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记者:那做教育这么多年,有让你很感动的事情吗? 邵来文:我记得有一次在武汉的高校讲课,当时台下坐了三四百个学生,可是讲到一半突然停电了。这时现场没有乱,讲堂里仍然很安静,所有的同学都没有离开,听我讲到精彩处他们还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的尊严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投资办学不为买豪宅靓车 访东莞育才职业技术学校、育才科技专修学院董事长兼校长潘庆修 潘庆修印象 潘庆修中等身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清痩斯文的样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十分亲切。他是东莞最早涉足民办教育拓荒牛之一,一手创办的育才学校如今已拥有三大校区,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为社会培养、输送了7万余名技术人才。 在东莞扎根20多年,潘庆修却没有为自己买下一套住房,而是和家人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和学校老师、学生同吃同住。 关于创业 三名教职工办起育才学校 记者:潘校长,育才创办之时东莞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你当时选择投资办学是受到什么启发? 潘庆修:其实很偶然,我刚到东莞是在一个朋友开的家用电器店当修理工,因为我读大学时学的是电子专业,技术还不错,朋友就再三劝我留下来。1981年,我从维修部调到技术培训班当上了职工的培训老师,后来由于场地不够用,就跟文化宫合作,这个班取名为“育才电子技术培训班”,也就是育才学院的雏形,当时加上我就三名教职工。 记者:三个人办一个培训班,有没有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潘庆修:确实很辛苦。当时为了拓展生源, 我和其他两位老师一起,自己刻钢板、印海报,然后骑上自行车到处张贴,省内所有的县市基本上都跑遍了。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阳江地区贴广告,因为骑了一天的车很累,顺手就抓住一辆拖拉机的尾部,没想到拖拉机突然一转弯,把我摔倒了,结果磕掉了三颗门牙。 记者:你们最初是和文化宫合作,租用他们的场地,后来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校舍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潘庆修:当时可以说是经常搬家,因为学校刚刚起步,大部分时间都得租借别人的场地。最早是在东莞的文化宫,然后又搬到当时的附城职中,后来又到了豪岗祠堂。而且那时候的办学条件不好,租用的地方既是教室,又用作实习室、办公室,还要兼教师卧室和食堂。直到2000年后,我们才在同沙、西平等地相继购买了土地,学校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固定校址。 关于自己 投资办学不为买豪宅靓车 记者:听熟悉你的人说,你是一个对自己特别“小气”的人,这么多年也没买房,就住学校宿舍,之前开的奇瑞小车也开了很多年。 潘庆修:(笑)是,我对自己是有点小气,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吃得再好、住得再好,还不是一辈子,也是一样的过,没必要那么奢侈,吃饱穿暖就可以了。 记者:这么多年你就没想做点其他投资吗?或者投资回报更快更大? 潘庆修:只要有钱我就会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办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比较大的,而且很多设备用了几年就需要及时更新,现在学校各种教学设备价值超过2000万元。我现在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校上面了,因为办教育不像投资其他行业,如果整天想着挣多少钱,那肯定不行。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