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教师:今年我转公办教师、过节好开心
来源:南方日报网络版 作者: 编辑:jiaoyu 时间:2009-09-10

20090910083456.jpg

           代课教师肖桂钦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5年。高笑摄

  ■周一到周五他是老师,周六周日他是农民。以前是民办教师,现在是代课教师,从1974年2月开始,肖桂钦一干就是35年不容易。小学校长开玩笑说他“是农民”。

  ■“如果不是一年前,汪洋书记连续四次批示,要求研究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我可能连最后这次机会也没有”,肖桂钦不愿给自己的从教生涯留下遗憾。

  ■儿子肖南去年也做了教师,他有一个想法:我爸干了35年的代课教师,他热爱这份工作。但我们家穷,我爸出门种地,都让人笑话。我去做老师,就是想告诉大家:不是所有老师都寒酸。

  9月9日,江门新会一中,20多岁的肖南(化名)即将迎来教学生涯中的第二个教师节。一点点节日补贴,没有表彰,照旧上课,是他这一天的写照。

  同一天,数百里外的廉江市石城镇石南小学总校,50多岁的代课教师肖桂钦抱着一叠课本,和往常一样踏入熟悉的教室。

  三尺讲台,联系着肖桂钦、肖南这一对父子。在今年教师节,代课教师肖桂钦终于可以和儿子一样,作为一名“公办教师”站在讲台前,好开心。

  上完课回家便换衣去种地

  每天放学,忙完教学的老肖,回家后便穿起农家衣衫下地。一亩多水田,一亩多旱坡,还有一头牛,以前还养猪。老婆一人在家做太辛苦。

  干干净净的白衬衫,黑色西裤,一双旧皮鞋,没穿袜子……多年来,肖桂钦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衣着。班上27名学生,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老肖教五年级语文,见到记者那天讲第一课,课文是林海音的《窃读记》,关于一个没钱买书又喜欢读书的穷学生,每天去书店跟店员周旋,偷偷看书的故事。

  30多年的磨砺,老肖如同粉笔熟悉黑板一样熟悉每一篇课文,黑板上留下他漂亮的板书。

  石南小学总校10名老师,午饭是老师们一起动手做的,每餐一荤一素,每人3元钱。“挺好的,一起做比较节约时间,多改几份试卷”,老肖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太能吃性寒的蔬菜,但大伙吃什么,老肖也吃什么。

  “老肖要教五年级语文,还要教三年级数学,都是主课,他比较忙”,老肖是石南小学总校唯一的代课教师,校长也很体谅他,“周一到周五他是老师,周六周日他是农民。以前是民办教师,现在是代课教师,干了35年不容易。”

  这些年,老肖也很无奈。别的公办老师每月工资1300元,老肖前两年才涨到500元。母亲中风,老肖四处借钱给母亲治病;二儿子肖南考上大学,老肖借钱供儿子读书;大儿子肖华结婚,老肖只请了8桌酒席,钱也是向朋友借的。

  每天放学,忙完教学的老肖,回家后便穿起农家衣衫,下地。一亩多水田,一亩多旱坡,“还有一头牛,以前还养猪,肖南大学毕业,我们就没养猪了。老婆一人在家做太辛苦。”

  荣誉是荣誉,代课还是代课

  他最喜欢的课文是作家许地山写的《落花生》,“做人要像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很好用”。“落花生”的精神就是“为人师表”的内涵,他以此为标准,做了35年的代课教师。

  1974年2月,肖桂钦回到廉江市石城镇石南管理区大塘村,成了村办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那一年,肖桂钦23岁。那一年,他上课的教室还是大塘村的宗祠,每月工资只有22元钱。

  1978年,肖桂钦结婚,媳妇是石城镇当地人。结婚那年,肖桂钦每月的工资涨到32元钱。

  1989年9月,肖桂钦到石南管理区飞鼠田小学教书。“是飞鼠田小学校长请我出山的,因为我书教得好”,那天校长去他家,他正在菜园摘辣椒。飞鼠田小学距肖桂钦的家足足有15公里,肖桂钦最后答应去飞鼠田小学,是因为校长的诚意,也是因为每月60元钱的工资。那年,肖南刚好也要上学了,肖桂钦想让孩子去一所好学校———飞鼠田小学是石南的好学校。

  1998年11月,肖桂钦从飞鼠田小学调回石城镇石南小学。那年,廉江市政府招录公办教师,组织全市代课教师参加。那场考试,肖桂钦生平头一回填写电脑阅卷的答题卡,也许是造化弄人,那天一向细心的他居然忘了拿老花镜。眼睛看不清,答题卡涂得很慢,试卷也没写完。分数公布,肖桂钦差0.4分,希望落空,“我回家哭了好几回”。

  从大塘小学到石南小学,肖桂钦教了35年书,他自认为自己比现在大多数公办教师要优秀。然而听到小学校长说他“是农民”,老肖笑了,非常不自然地笑。

  五年级语文课,老肖教了几年了,他最喜欢的课文是作家许地山写的《落花生》,“做人要像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很好用”。肖桂钦说,他欣赏“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气质。他说,“落花生”的精神就是“为人师表”的内涵,他以此为标准,做了35年的代课教师。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老肖专门拿了一个文件袋装自己的荣誉证书与奖状。7张发黄的奖状,肖桂钦如数家珍。“从1990年到1998年,我每学期都是镇级先进教师;1995年,廉江市还评选我为‘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奖状带来的是名副其实的虚名,这些发黄的荣誉从未改变老肖的生活,没能给他换来一个“公办教师”的名分。

  “代转公”考试改变我的命运

  “如果不是一年前,汪洋书记连续四次批示,要求研究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我可能连最后这次机会也没有”,老肖不愿给自己的从教生涯留下遗憾。

  “如果不是一年前,汪洋书记连续四次批示,要求研究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我可能连最后这次机会也没有”,老肖不愿给自己的从教生涯留下遗憾。

  今年1月10日,广东组织全省首次“代转公”考试,廉江市的考点设在廉江二中。

  老肖提前一个多月开始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教材,我爸看了3个版本6本书。50多岁的人这么用功,很不容易。”肖南回忆父亲的那一个多月,“家里感觉就像是又多了一个高三学生。”

  白天要上课,老肖每天晚上看书。为了让老肖复习好,老婆揽下了所有的家务。远在江门教书的儿子肖南隔几天就会给他电话,鼓励他,“光长途电话费就300多元”。

  考试那天,肖桂钦早上5点多就起床了。大儿子肖华骑摩托车送他去考点廉江二中。下午《教育教学技能》考得很顺利,题目大多类似“上课20分钟以后,发现一两个学生不专心听课怎么办?”“一些学生让学校其他老师都失望了,送到你的班级,你是班主任,你该怎么办?”老肖教了30多年书,经常遇到一些淘气的孩子,他就写下了自己的经验,作为答案。

  考试那天,老肖还在考场外遇到了廉江市教育局的几位领导,领导们都认识他,还专门问他考得如何。老肖是廉江资深代课教师之一,教育局也希望他的问题尽快解决。

  1月底,考试分数公布,老肖《教育教学基础》考了56分,《教育教学技能》考了81分,过线了。

  老肖说,考试那天他不紧张,查分数那天他也不紧张。“我都58岁了,就算退休也还是个代课教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从上课的教室到宿舍,不到200米路程,老肖一路问了记者四五次,“要是上了报纸,会不会转不了公办教师?”

  儿子证明“不是老师都寒酸”

  站了30年讲台,从始至终都是农民的身份,哪怕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肖桂钦也一定要送儿子去做老师。

  肖桂钦执意让肖南报考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做老师。肖桂钦说,15年前,他就计划以后送肖南去做老师。

  但是,让儿子教书的想法是肖桂钦一厢情愿,他不清楚肖南的理想,“高考毕业,他不想报考华南师范大学,想读法律”,这是肖桂钦的讲述,但肖南自己说,“我喜欢写作,想进报社或者出版社。”

  “高考分数公布以后,我三天三夜没睡觉,每天都在想,怎么说服他去读华南师范大学。我干了30多年,但不是一个正式的公办教师,我一定要让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名正言顺的老师”,站了30年讲台,始终都是农民的身份,哪怕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肖桂钦也一定要送儿子去做老师。

  最后,肖南填了华南师范大学,并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类)录取。

  2008年大学毕业,肖南到江门市一所高中教政治。一说起儿子的工作,肖桂钦就很自豪。他不知道肖南决定做老师还有一个想法,更朴素、更诚实———“我爸干了35年的代课教师,他热爱这份工作。但我们家穷,我爸出门种地,都让人笑话。我去做老师,就是想告诉大家:不是所有老师都寒酸。”

  ■记者手记

  让更多代课老师看到希望

  到廉江之前,我们没想到,廉江市教育局上上下下都知道代课教师肖桂钦。

  出发前,教育局的同志再三提醒我们,去老肖教书的石南小学,路不好走。但我们还是想见见他,看看他的学校,看看他的家。干了35年的代课教师,都没有“公办教师”的名份,依然坚持送自己的儿子去做老师。一个朴实无华的“教师梦”,维系着肖家两代人。

  近年来,代课教师待遇问题,每年都会被关注。今天值教师节之际,我们试图将广东边远的廉江这一对父子的梦想点亮,让更多的代课教师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