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关媒体关于南京顶级名校初中将被清理的报道一出,在学生家长中掀起轩然大波。家住鼓楼区的市民张女士昨天听到这个消息急得赶紧坐车到学校来打听。张女士表示,孩子小升初时本可以就近上家门口的优质公办学校宁海中学分校,但一家人商量后选择每年花几万块钱给儿子上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现在如果河西分校改制后和金陵中学没关系了,那在孩子中考时是不是就不能享受进入本部的优惠条件了?据悉,对于学生处置问题,省里还规定:规范为公办的学校,原提前收取、但学生未读满年限的费用一般应予退还,也可根据招生时的约定进行妥善处理。对不愿在规范为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到其他公办学校就读。
改公办划学区成难题
而相对于这些已经在其中读书学生的家长,过两年孩子才要小升初的不少家长则分成两派:一类家长觉得是个利好消息,因为如果这些学校改成公办学校了,只要在学区范围内肯定能上,而且还能享受免费教育,既不用找关系还省了钱;另一类家长则觉得民办学校的存在就是给有择校需求的家长一种选择,而如果都是公办校,那么择校名额减少,对于一心择校而又不住在附近学区里的学生来说要择校就变得很难。“如果改成公办,势必这些学校的招生范围会紧缩。打个比方说,原来下关的孩子可以择校到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去,但一旦改成公办,就涉及到划一个学区,下关的孩子多花钱也未必就能择进去。不过对学校附近的学生来说,很可能就可以享受到就近入学的好处,不过附近的学区房价很快又会被抬高。而如果学校改成民办,那意味着住在这些学校家门口的孩子都不能就近入学,那是不是该为附近的居民再建一所公办初中呢?”
名校“品牌”会不会丢掉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待清理的民办学校除师资外,都涉及利用原来名校名称的问题。而名校名称,从市场意义上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品牌。这样的品牌,也属于公共资源,并且是稀缺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的这几所名校的民办校,无论是办学质量还是办学规模都在不断上升的阶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表示,如果让这些学校彻底“民办”,硬生生地将其从根植的本部土壤抽出来,那么是不是也是对其多年来办学积累和实践成果的一种浪费呢?不过对于“改性”传言,目前老师表现得都还比较平静。一位老师表示,分校教师多是招聘而来,改制后要回本部的教师不多,学校不会受大影响。“学校已经拥有了‘造血’功能,从办学理念、师资培养上已经上了轨道,并不担心办学有太大影响。” 扬子网记者 王 璟
【链接】
假民办是历史阶段产物
名校办民校的现象曾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政协委员潘春雷认为,名校办民校的现象可以用“不对”两个字来作出基本判断,但是对这一现象应有包容的心态,不应一味指责。按道理,所有的教育都应是公益事业,但这建立在政府有足够投入的基础上。而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政府财力不足以满足教育发展之需,就需要一定的办法来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比如用公助民办、公有民办的形式办学,给这些学校一个特殊政策,用较高的收费来维持学校的运转,同时解决了老百姓择校之需和政府的负担过重。这是历史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也是过渡阶段,这一现象最终将会扭转。
南京曾经整顿过假民办
据了解,名校办民办初中,曾在南京盛极一时。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教育部的一个规定:创国家级示范高中必须要求是独立高中。这样一来,中学纷纷进行初高中分离,丢下来的初中便改成民办校。事实上,和原来学校的体制、管理等没什么变化,但可以堂而皇之地收取高额学费了。南京市教育局从2005年起,开始对不符合“三独立”要求的民办初中进行清理规范,已有15所民办初中恢复为公办初中,其中包括中华中学的“民办中华中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