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网站首页 校园风采 教育部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联系我们

张洪润—我上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一点体会 

 

       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七年级新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不是象以前的思想品德教材那样主要讲空泛的政治理论和概念,规定学生必须怎样做,而现在的新课改教材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为了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以人为本”是贯穿七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的一根“红线”。
       对于教了几年思想政治课老教材的我,今年任教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新教材,着实有点不太适应,也深感新旧教材对比之强烈,但是经过反复摸索,大胆实践,在一个多学期教学中也初步产生了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际。
       “教育即生活”和 “生活即教育”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又指导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更加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更加切实的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思维特点出发,思想品德课应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在讲《知耻与自尊》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和同桌讲话,被老师当众批评,感到自尊心受伤害,这时该如何做呢?通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得出:老师在改变教育方式的同时,学生应尊重老师的劳动,也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于是,我又出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空椅子技术,并准备了两把椅子,让学生当堂模拟,一个人既扮演学生又扮演老师,最后师生冲突解决,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生活即课程”的教材观,而且还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与综合,但最终教会了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了“教学做”合一,促使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和谐统一。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观察生活,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活,在上课之前,我还特意设置了一个小栏目:讲我身边的事,让学生按学号讲述身边的小事,谈谈对这事的看法,谈看法的时候,尽量的避免口语化,应结合所学知识来谈。七年级学生基本上能畅所欲谈,有的学生说每次经老师和家长说教后,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狠下决心学习,可过了一天又没积极性了;有的学生说明知进入了初中,学习紧张了,晚上应该少看电视,可总是经不起引诱;有的学生说我在路上跟某老师打招呼,老师没反应,是不是老师看不起我;等等。通过这个活动,不单给了学生彼此交流和上台锻炼自己胆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去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并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淡化课本知识
       理论知识较少,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这是新教材的特点,其实这也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而且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讲也是终身受益的。要逆转原有的消极的情感体验或使已有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入,确实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
       1、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作表率,热爱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以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将情感的暖流注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爱的满足而产生与老师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以情诱情,以情育人的目的。
       2、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理解,细致体会教材所要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情感的兴奋点,创设情境,巧妙设问,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学习《享受学习》这课时,当亮出这一课题时,大部分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针对学生对学习的这种认识,我出示了一系列国内国外的那些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艰难求学的照片时,学生异常安静,随后,我又问:“面对他们,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学习环境,说说你此时的心情与感受?”这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应当珍惜。当我又问起“金字塔之迷”,“恐龙之迷”时,他们个个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回答。于是我又说:“当你探索到这些奥秘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同学说:“快乐,兴奋,激动。”于是,我总结:“学习能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奥秘,所以我快乐,我们正在享受学习。”照此思路,我又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快乐。有同学说:“学习让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不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所以我们是快乐的。”有同学说:“在学习中我们攀上了知识的高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我们是快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多多少少让学生改变了一点对学习的认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通过情感体验,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起道德信念,并将信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
       第一、老师应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与管理的权威,而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求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第二、鼓励质疑。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书面提出该课的疑问,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思考,自行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起一个点拨、指引的作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堂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提升能力。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品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我开展了讨论、辩论、朗诵、小品表演等活动,在课堂外,也鼓励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讲到《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了生活中的例子,然后上台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如妈妈察看我的日记、书包等行为,最后由表演的小主人翁现场采访:你在家里有没有类似的烦恼?你觉得你在家里被尊重?你会怎么处理呢?在生活中有没有不被尊重的或不尊重他人的事情呢?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了解在交往中应注意平等、信任、尊重、宽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想法,当然,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才刚刚起步,需要我们大家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也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一改革的行列,这样,新教材教学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