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小升初:新政解顽疾 能否带来新的教育公平
来源:华商教育-陕西日报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4-04-29

  姗姗来迟的2014年西安小升初新政,终于在不久前的4月5日尘埃落定。此次新政依然坚持了2013年的综合素质测评形式,只是阶段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比值和考试时间有所调整。新政能否带来更进一步的教育公平?我们拭目以待。

  2014年西安公办学校招生仍然延续近些年“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对公办学校学区划分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全覆盖、无盲点。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条件实行“单校划片”,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界定学区服务范围后,区县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公示学区划分结果。学校不得择生,学生也不能择校。

  这是底线,突破的将严肃追责。

  而民办学校招生,则延续了自2012年开始的“5·26”综合素质测评,测评内容由各民办初中确定,但必须报区县教育局审查后才能通过,依照“小学生六年综合素养发展过程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与小学生毕业综合素质养成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这样的政策一出,将之前等待政策日子里家长的焦急不安和社会上奥数班蠢蠢欲动的态势一下压了下去。明朗的招生政策和测评方式给众多家长和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既保障了每个孩子有学上,又给予每个有需求的学生正当的择校权利,就算是没考上心仪的学校,仍然能“就近入学”有学上。

  能否改变择校热?

  2014年的政策明确规定“五大名校”不能以各种形式扩招,那么会不会在阳光政策的背后仍然形成“名校挤死,普通学校闲死”的局面呢?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杨江华博士回应:现行的教育政策已经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而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也就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给予大家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不涉及奥数内容,已经是家长和孩子们的福音;至于择校热什么时候能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杨江华说,为什么那么多公办学校没人愿意上,大家都去挤民办的名校?换句话说,为什么民办学校优于公办学校?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公办学校是政府管理,民办学校是市场管理,市场管理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会调集所有的资源,包括师资力量、交流机会、硬件来适应市场的选择。高新一中就是个例子,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吸引来了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国外交流的机会。而公办学校,是政府用来满足大家基础教育的地方,很难提供这些。

  除此之外,择校热也深层次地体现着“人以群分”的社会学原理。明明放着义务教育免费的初中不上,很多家庭选择交着高昂的费用进入名校。其中的原因在于,既为“义务教育”,人人可以享用,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素质难免参差不齐。而能够花钱上私立学校的孩子与家庭,无论素质还是经济能力,都起码在中等偏上,水平与素质相对集中和平均。

  总之,除非教育的顶层设计发生改变,教育部门取消其所设定的省级重点和市级重点等等学校的头衔,否则择校热永远无法改变,而头衔的取消实际上是指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杨江华说。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