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申报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7-07-07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
实  施  纲  要
 
        教育科学的使命是引领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促进教育质量科学提升。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与教育质量的科学提升,亟需与学校办学品位和教师教学岗位相适应的课题载体作为实践支撑。《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教育部规划立项并得到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课业资源公益支持,进入国际合作领域,既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也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搭建一个高端的实验平台。为了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规范运行,充分提高课题的研究实效和成果质量,现就课题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操作策略等方面初步作出整体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作为课题落实和研究展开的行动纲领和基本依据。
        一、课题主旨与研究目标
        《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课题,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研究目标集中指向基础教育质量生成与提升的核心领域:课程与教学改革。立题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课题实验的精准引领和系统研究,以课业改革深度深化新课程改革,切实促进教师传教式教学向学生研修性学习的根本转变,进而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以至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基础教育课业改革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也是总体方向。“研修性学习”是课业改革和学习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驱动课题研究的实验变量。以课题实验的方式强化课业改革研究,意在建立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的现代课业体系和课堂模式,旨在实现由教材具体问题为指向的局部化、研究性学习向课程整体研判为导向的资源化、研修性学习的升级转换,并且深度吸纳展现学习成果的学生作业作为课程的新生资源和再生资源,通过组织、规划、指导学生常态下的学习实践,为学生淬炼学品、锻造学力和提升学识构筑稳定的课业平台,进而促进素质发展与质量提升目标的逐步达成。在课业改革研究的目标背景下,“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可以从总课题中独立出来,作为课业改革的升级版进行相对独立的实验研究,使研修性学习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转换成为学生自主掌控的实践性学习,学生本身成为导师带领下的课题研究者。基于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的小研究生创新学习模式,对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质,促发学生的智能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信品质和成就动机,乃至确立人生志向和决定未来职业取向,都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分为课业改革研究和学习创新两个维度。课业改革研究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研修性课程体系和课堂模式建构,以及多元化作业体系和评价模式创设等;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小研究生课题资源和课程专题的开发与设定,以及分类指导过程和定点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突出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课题主旨对课业改革和学习创新整个实验过程最基本也是最确切的目标要求。
        二、组织模式与管理体制
        为了充分发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引领作用和社会效益,总课题组拟以开放式的协作研究组织模式,协同各级教科研机构,广泛吸纳各地研究力量,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展开研究工作。
        (一)成立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项目总课题组暨项目办公室
        《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总课题组是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公益科研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管理者,担负组织课题研究和进行学术管理与业务指导的核心任务。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课题主持人所在的科研院所,负责对全国各地课题研究工作的信息处理和日常管理。与此同时,依托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公益科研项目设立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作为组织、协调、调度和管理全国课题研究工作的统领机构,为承担课题的全国各地实验单位提供资源支撑和技术支持,包括专家指导、骨干培训和表彰奖励。
        (二)依托各地教科研机构成立各级全国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和专项课题组
        组织承担全国课题项目实验的省市和县区教科研机构,作为地方全国课题研究指导的权威部门,需按照总课题组项目办要求的组织模式,以有关领导为主体成立域内全国课题实验项目领导小组,吸纳地方教育研究人才组成本地专项课题组,对基层全国课题实验校(园)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垂直管理,为课题研究质量的取得提供组织保证。
        (三)依托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人才库建立基础教育科研专家智库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总课题组全国项目办通过教师人才库设立全国基础教育科研专家智库,根据科研指导工作需要聘请国内外知名基础教育和教育科研资深专家,按学科系列组成项目指导专家组,具体指导全国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为实验区校的校本发展与特色建设组织策划和论证,提供质量认证和效益评估等超值服务。承担全国课题项目的实验区可以依托教科研机构建立实验区专家工作室,并可以以个人姓名命名挂牌到基地实验区校。 
 
         全国课题组织管理与指导机构图示
        三、技术路线与协作机制
        由总课题组全国项目办发布《<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建立系统分类、系列分化的课题结构体系;以课题申报学校作为全国项目实验基地,构建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校本科研协作体系,进而形成大题小做、小题协作的课题运行机制。
        (一)组织申报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项目实验区校
        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课题,以课题主持人所在地区为依托,面向全国所有志愿参与的公办和民办教育机构、中小学校组织申报。与总课题组全国项目办达成实验协作意向的县区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可根据总课题组项目办公室设定的条件要求,申请作为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项目实验区。实验区属内参研学校数量应具备一定规模并达到规定的指标,小学(幼儿园)、初中、高中比例应力求适当。以大学区体制申报实验学区,要求所属学校饱和参与,学区及所属学校一并申报。省(市)直属学校申请加入实验行列, 由省(市)教科研部门直接推荐认定。
        (二)指导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实验专项课题申报
        全国总课题下子课题立项,其性质为承担全国课题,后续统称全国课题校本专项——全国校本课题。课题级别相当于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纳入省级基础教育科研机构课题管理序列。全国校本课题通过结题验收并取得结题证书后,省教育科学规划部门可再行予以认证发证。
        (1)点面结合,选定申报角度。根据基础教育课业改革的实验进度与研究深度,全国课题分化为“基础教育课业改革”和“小研究生创新学习”两个类别。“基础教育课业改革”适于一般学校和学科的常规课程与常态教学研究,“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则属于课业改革的个案和特例,导向性较强,适于在教改力度较大的学校有序展开,并且需要一定的校外教育资源配置。具体课题的选报应尽量参照“课题指南”,结合区校及申报者岗位实际,并在研究角度上对学科特点等有所侧重。
        (2)因人而异,确定申报专项。鉴于课题承担者的身份及所在单位的层次有所不同,全国课题分成县区、学校、团队、以及教师和学生个人等多个专项。县区专项由实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或教科研机构专职研究人员牵头申报;学校专项多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牵头申报;团队(工作室)专项多由学科(学年)组、部室(部门)或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学科(项目)实验室负责人牵头申报;个人专项由教师等以个人角度加以申报。专项层次自上而下,覆盖至个人,层次不同而不分级别,同一单位相关课题关系需要理顺,便于集中管理。
        (3)导师专项:小研究生课题。小研究生项目属于课业改革课题的升级版,仅限申请担任小研究生导师的实验教师申报。小研究生导师宜由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中青年教师担当,并由其组织具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个人或组成课题小组,由学生申报“小研究生课题”,结合学科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撰写和发表小研究报告,接受项目办公室委托科研机构主持的小论文答辩,分批次结业授予相应“学位”,向上一级学校推荐并面向社会宣传公示。
课题申报按年度分2016、2017、2018三个批次进行,研究周期均为1年半至2年,至2020年前全部结题。
        (三)分区遴选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项目实验核心基地
        凡以学校角度申报承担全国课题的单位均可以作为“全国基础教育课业改革项目实验基地”予以挂牌;以名师工作室或学科实验室角度申报课题的科研团队可以主持人个人姓名命名挂牌;承担小研究生项目的学校可以作为“小研究生国际合作项目实验基地”分别挂牌;承担小研究生课程培训任务的校外民办教育机构可以作为“小研究生国际合作项目培训基地”予以挂牌。同时以县区为单位,从学校实验基地中遴选出部分核心基地,由全国总课题组项目办公室重点打造,深度开发,高度提升,全面推广。
        四、运行策略与推进措施
        恪守共识,步调一致,协作攻关,是课题顺畅运行和研究质量提高的基本保证。项目的落实必须坚持校本科研协作机制,自上而下形成严密的课题组织管理和咨询指导体系,精心组织课题活动,精细设计课题方案,精当实施课题计划。
        (一)实行课题开题和年度报告及结题预约制度
        全国总课题组项目办公室在明确规划项目运行的全过程的同时,高度关注课题研究开端的开题报告和终端的成果质量。各级课题组要按规定时间及时组织课题开题和结题工作,个人或集体开、结题的会议仪式或网上视频等形式要合乎规范;每个年度须向总课题组提交课题进展情况的年度报告,包括成果登记年审。预约进行中期验收和终期结题,对成果鉴定的效率指标、效果指标、效能指标和效应指标以及理论贡献、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等评估要素要事先设定并完成自检。提倡立题论证从严,开题形式从宽,成果鉴定从速,结题验收从简。
        (二)实行全国基础教育科研专家培训认证与委托视导制度
        全国总课题组分批次聘任各省区“十三五”基础教育科研专家荐入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人才库,并按资深专家、首席专家和首选专家三个层次委托指导当地的课题研究工作。每年结合年会和论坛等课题研讨活动,聘请国内外在相关领域学有专长、富有成果和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对全国各地的课题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和集中指导。同时委托各地各级教科研机构对本地实验区校定期巡视指导和进行日常管理。
        (三)组织举行课题年会和项目论坛以及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总课题组暨全国项目办定于每年易地召开一次课题年会,举办“十三五”年度“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峰会暨课业改革论坛”,同时组织“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进行大会总结交流。筛选出优秀成果推荐发表和结集出版,并通过全国教科研机构和网络平台加以推广。年会申办和现场的确定由总课题组全国项目办与相关省(市)课题实验区共同商定。
        (四)命名基础教育课业改革学科“超级教师”和网络“特级教师”
        以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现代教育课业技能为着眼点,通过“导师创课”大赛活动和项目传媒“网络教室”公众投票,选拔出全国课改创新实验出类拔萃的学科教师,命名为省级课业改革“超级教师”和“网络课堂特级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改的先锋新锐,树立典型,有效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五)推选和表彰全国基础教育科研骨干和先进单位以及个人
        立足全国课业改革和小研究生项目实验,由各地教科研机构推荐“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新秀”和“全国基础教育科研骨干”,培训考核,予以认证;特别突出的,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拔尖人才”,作为首选专家资格加以认定。课题运行初期、中期和终期或年度,组织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及奖牌,通报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表彰。
        五、进程安排与条件保证
        (一)项目实施步骤及阶段任务
        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三年左右,基本跨越整个“十三五”阶段。在前期策划与后期验收之外,正式运行区间为二年,即2017年至2018年。整个进程细化为五个阶段。
        1、策划启动阶段(2016.7—2016.12)。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论证和方案设计,做好立项申报工作;获批后立即成立总课题组,拟定实施纲要,发布校本课题指南,确定基地学校,组织开题培训,正式启动课题研究。
        2、实验展开阶段(2017.1—2017.12)。建立区校研究组织,落实基地研究任务;开通网络研修平台,组织小研究生导师及学科骨干实验教师培训,举办课业改革年度论坛;对课题基地跟踪进行视导评价,发布协作通报,校本课题完成阶段成果总结提升。
        3、总结深化阶段(2018.1—2018.6)。组织前期实验成效分析,调整和改进校本科研策略,进一步拓展小研究生实验规模;召开基地阶段成果报告会,举办课业改革成果论坛,重点完善课业评价体系,基础必修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业体系及课堂模式基本定型。
        4、专项验收阶段(2018.7—2018.12)。制定结题规范,提取专项成果,总结典型案例;区校报送成果,送审研究报告,组织成果出版;整合成果资源,举办成果展览,组织校本结题。
        5、结题推广阶段(2019.1—2020.1)撰写《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研究报告,呈请全国教科规划办验收,总课题申请结题。
必要时,最后阶段可以压缩至半年,总结和验收或和结题一并进行。
        (二)网络科研平台及资讯服务
        1.开发网络管理系统。委托或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发项目管理与指导软件系统,支持网上申报、评审、指导、验收、认证等远程办公操作;打造校本科研成果与小研究生论文发表电子出版平台,建立信息化课业改革实验网络服务体系。
        2.提供情报资讯交流。向实验区校摘编提供国内外基础教育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资料《基础教育决策资讯》(课改版),作为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信息支持;发布《基础教育科研通报》(基地版),对基地研究的进展情况、阶段成果、典型案例、新鲜经验等向各课题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进行通报。
        3.建立网络交互平台。基于中小学校本科研-小研究生网、微信《微研课业》等公众平台和科研期刊等媒体资源,开辟课题专栏,开设课改专家《网络讲坛》、实验教师《网络论坛》和小研究生《网络教室》等视频专题,为实验区校和实验师生提供学术研究和成果展示的传媒和载体。
        (三)项目基金来源及经费保障
        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教育部规划单位资助课题,课题经费按规定由主持人所在机构从财政预算中单列支出;作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公益科研项目,主要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从社会捐助角度提供活动资源或基金支持。项目向下运作的办公经费主要由受益区校按第三方服务议定标准自愿提供;实验区校课题组所需的研究经费,主要请示地方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门专项划拨和实验学校自筹自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课题收费和变相收费。
        本“纲要”经逐步修订,即作为项目实施的框架要件正式发布;有关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和“课题指南”“操作指要”“实验规程”等相关文件后续附发。
 
                                                                                   《基础教育课业改革与小研究生创新学习实验》总课题组

[1] | [2] | [3] | [4] | [5]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