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高爱国-浅析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来源: 作者: 编辑:super 时间:2008-12-22

浅析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高爱国

    新的高中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几年来我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各科领域开花结果。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有开展研究性活动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突破难点,事半功倍

    高中地理学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学生在课堂上是比较难理解的,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突破某些难点。
高一地理必修课第一章中有关“月相”的内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比较难理解。因为是选学内容以往我们不进行讲解,即使讲解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之后,我把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一个研究性活动的课题—《月相观测》,要求学生利用1—2个月的时间进行观测。学生们自动划分成几个组,有各自的分工。有的同学上午进行观测,有的下午进行观测,有的前半夜进行观测,还有的后半夜进行观测。而且观测的同学还进行了绘图,并标注了月出天空的位置。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月球感兴趣,查找了大量的有关月亮的资料,有的学生简直就要成为研究月球的专家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感兴趣,查找了大量的描写月亮诗词佳句。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雨火对愁眠;杨柳岸晓风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联系地理学有关月相的知识,使学生更能理解诗词所表现的意境。通过一至两个月的实地观测,学生们能根据月出时间和位置推断出农历的时间,同时也能根据农历的时间推断出月亮的形状,月亮亮面的朝向,以及月初天空的位置。就这样一个课堂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轻松地解决了。

    二、多种能力培养,终身受益。

    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们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能力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我指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高二学年进行的《关于鸡西人口迁移的调查》这个课题研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研究性学习的汇报课代表我校参加了迎接省示范高中研评组唯一的一节研究性学习课的验收,受到了省里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制订了调查问卷。在对迁入本市居民比较多的省份的归纳中,同学们总结出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等省份迁入鸡西市的比较多,原因之一当然是这几个省份离黑龙江省比较近。在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些同学提出来了为什么内蒙古自治区离黑龙江省比较近,但是迁入的却很少。此时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的学生们会质疑了。在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学生们只知道是什么,而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最后同学们共同探讨研究,认为是内蒙古人少土地也相对较多,以及少数民族的习惯问题等原因导致迁入本市人数少。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什么比让学生们掌握能力更让老师感到欣慰的了。

    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抗挫折性。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有一个小组要到学校附近的南山派出所进行更详尽的资料的调查,由于人口迁移资料是一个比较保密的资料,没经过有关部门的允许是不能进行调查的。这个小组的同学吃了闭门羹,同学们有些灰心,闹了情绪。我了解了情况,及时开导,同时建议该小组到学校附近的居民委员会进行了调查。同学们积极地投身到新的调查工作中,效果颇丰。在以后的研究性活动中,同学们遇到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了。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