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德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戴久来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2-30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德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长春市第二中学  戴久来校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革时期,其主要标志是: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首要目标是把教育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强调了以育人为本的新理念,对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而又微妙的成长期,在学业上,高考的指挥棒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空前繁重;在生理上,他们适逢青春期,精神世界尚未成熟,情感上脆弱,心理上不稳定。 而高中阶段是人一生的重要阶段,是为高中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学力、培养高中生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一个合格毕业的高中生,不仅仅是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因此,如何根据高中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德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对我们实施新课改,改善我们的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目标有着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德育问题分析
        1、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以知识为本的现实
        教育是“成人”的活动。新课程理念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能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而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或说存在与缄默的存在的统一,是包含了肉体与灵魂,情感与理智,道德与欲望,思想和感知”[5] 等各方面的具体的活生生完整的人。20世纪初,科技的落后,使国力明显不足,有识之士喊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到20世纪末,中国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落后就要挨打”的压力并未削减,因此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口号,于是科技教育的功能日益扩大。加上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就业,选拔干部途径上,强调了学历,体现了知识优先的原则,形成了“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现象。因此,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中教育就成了升学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应试教育”,虽一纠再纠,却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以升学率高低来衡量,社会资源也以此规律来分配,校长的功绩以升学率来评定,教师的成绩量以分数来考核。在大多数家长眼里,能教学生考出好成绩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即使该老师做出点不道德的事也是可以原谅的。校长衡量一个老师好坏的的重要依据就是成绩,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奖金的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绩。所以,一个教师为了保持饭碗和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肯定,就不得不狠抓成绩,“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在老师眼里的学生就是一台能生产出分数、奖金的机器。教师是传输知识的工具,学生则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专心致志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教学生去认识、掌握外部知识的同时,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人塑造成为简单的生产工具,把他们简单加工成为整个生产机器上的零件。学校教育的目标演化为将教材装满学生的头脑,完全不关心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德性和良心如何。教师为追求效率,就像大地追求产量,以高度合理的方式给植物施肥,喷洒激素等等;对学生采用麦当劳的管理方式,把一批学生集中在教室里,统一地点,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管理,有的学校甚至在教室里安装上了监控器。不难想象在如此环境下生活,学生难有个性的张扬。只能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芒刺背的生活。如此的学习生活,慢慢地使人丧失激情和创造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使本应为着“人”的发展而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过程,被简约化为见分不见“人”的特殊认识活动。
        为了追求分数,教师只关注学生记住了什么,记住了多少,而从不关注学生怎样痛苦,怎样倍受折磨的学习过程,更不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学生的情感,不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着丰富感情人来看待,以近乎不道德的教育方式进行着教育。
        2、以生活为本的新理念和远离生活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的德育应是源于生活,把生活作为道德建设的来源和主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用生活滋养人,教育人。让道德重归心田,让生活中的真善美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真善美,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同时又要让德育建设回归学生生活,让德育的内容充分融合生活,使学生过更美好,友善的生活。而目前高中的德育是一种远离生活,应付考试的德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
        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这些教学内容太陈旧了,没有一点新鲜感。现在社会变化多快呀,而且学生天天上网,我们应该教给他们网络上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课本上却什么也没有。教材要贴近生活,学生才爱学,这些内容都过时了,太远了,学生都不理解。”例如,在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当描写到父亲买了桔子,穿过铁路,艰难地往站台上爬的时候,学生难以理解那深沉的父爱,反而认为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内容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隔离的,德育内容也无法真正走进学习者的内心,也就无法把一定的道德观念映射到他们的内心深处,难怪学生说:“这课没意思。”
       (2)德育与生活相分离
        人的德性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相隔离来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离来学习道德。生活与道德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而目前高中的德育常常是远离生活从抽象的概念开始,学习美德从“什么是美德”开始。学习诚信从“什么是诚信”开始,把德育异化成智力训练,道德的学习异化成“道德应用题”解答,这样教育的结果常常出现知行分离,例如明知道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但玩游戏什么都忘,明知盲目攀比不好却抵不住名牌的诱惑,明知考试作弊违纪却偏偏考试作弊等等。
        (3)德育活动、内容远离学生生活
        假如德育活动、内容远离了包含道德知识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的话,道德知识就成了道德符号的记忆和逻辑的演绎。例如,北京一所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白毛女》,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看完电影后,学校组织讨论,由于电影的情节与学生生活相去太远,学生对里面包含的道德知识就成了逻辑的演绎,用当代建立诚信社会的要求,为恶贯满盈的黄世仁辩护,认为杨白劳理亏,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果社会上的人都象杨白劳一样,谁还愿借钱,诚信的社会如何建立。
        3、以综合实践为本的新理念和割裂理论的现实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育人来统领各项任务,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育的人是一个具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因此,新课程的德育观是系统整合的,包括各个维度是综合全息的,而人的德性又是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是实践生态的,所以说新课程的德育观是综合全息、实践生态的。纵观目前高中的德育工作,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割裂:
       (1)德育与教育的割裂
        自古以来,德育和教育总是一体的。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曾对此作出深层次的解读:德育是学校的灵魂,德育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育(智、体、美、劳)的单独一育,新课程理念中体现了综合的德育观,而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一是德育从各科教育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知识化的德育课程;二是将重要的教育主题都课程化,心理教育成了心理教育课,环境教育成为环境教育课,禁毒教育成为禁毒教育课。……,课程无限扩大,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学到了大量与品行无关的心理、环境、毒品等方面的知识和概念;三是学科丢弃德育,教师们在“应试为本”的教学观,“分数为本”的评价观指导下,有“教”无“育”,教师们把学科本丰富的德育内容分分割离,在应试教育下,在德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此“核心”近乎“空心”;四是学校教育为满足家长,学生的升学愿望,片面追求分数的形势下,放弃了学校的灵魂,让灵魂从学校中分离出去。忽视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每年九月校园中最醒目的喜报是今年本校的录取名单,学生的教室里贴满了“分数就是硬道理”,“今日不拼,更待何时”的大幅标语等等。学校已不再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人生境界的场所,更象是一个群牛争雄的斗兽场,激战的血腥清晰可闻,教师已不再是传道、授业的谦谦君子,而是挑起竞争的斗牛士。
      (2)德育与社会生活的隔离
        根据人的社会化理论,一个本来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人要进入社会生活,必须通过教育以及其他途径,不断习得社会知识和经验,以逐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该过程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受教育过程,这里的教育应是一个多义的概念,能够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也包括了家庭、社会、学习环境、大众媒体、政党、政府、公共生活场所等等广泛领域,任何一个知识素材,一个生活事件,一个语言信息,都可能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成人作准备的,从发生学角度看,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新课程中强调了生活、实践的德育观,而目前在实际的高中教育中,普通存在着一种认识偏高的倾向,认为“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将德育隔离封闭起来,脱离社会现实去按照理想化的目标和要求在课堂上进行空位的操作,忘记了家庭教育的独立性,学生生活的丰富性,用一厢情愿灌输式的手段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道德结构割裂
        按照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道德有三个部分,一是知识,二是情感,三是能力[6] ,这三者构成了完整的道德。而在目前的高中德育教育却将这三者割裂,而只强调了道德知识的传授。正如克伯屈所说:“德性成了课堂上谈论的东西而不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东西。”学生的道德品行等主要是通过考察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采取简单的量化方式,例如做了几次好事加几分等,而忽视了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之间的调节变量——道德情感。现实中常常出现一些认识上非常到位,考试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做出了难以令人相信的缺德事情,例如:偷窃、作弊、恶意破坏等等现象。
       4、民主、发展的新课程的德育观和师生不平等的现象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又是一个不断受教育的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观是民主、发展的德育观。叶澜教授呼唤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鲁清教授呼吁的“要把人当人看”,陈会昌教授倡导的“尊重、平等”,无不体现了民主、发展的德育观。而目前的高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阶段性功利的现象。一是受着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中存在着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了学生的,一套是为教师的,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可以不做,例如不准学生乱扔纸屑,可有的教师办公室里纸屑遍地;教师把教学遇到困难时,迁怒于学生,常常对学生体罚、心罚,说学生“笨”“蠢”“呆”的现象是有发生。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他们和学生是两个阶级,在两个世界里活着”,但这两个世界不是平等的,在冲突发生的时候,往往牺牲的是学生的道德世界。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追求阶段的利益,阶段利益中只管分数,不管品德,出现了许多为保证升学率,把一些成绩好品德差的学生说成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把学生的“盗窃行为”说成是“手脚灵活”,不诚实的学生说成是“富有想象力”,谈恋爱说成是“感情丰富”,偏执且攻击倾向的学生说成是“富有个性”等等。
         5、道德模范的新课程德育观与异化的品质
        新课程的核心和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德育为核心,育人为本的新理念。学校是道德的源头,教师是学生道德的楷模,这就要求学校教师所做的一切是道德的、模范的。但在目前高中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品质差异,虽然有些是无奈个别的现象,但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教师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倭化学生,即对学生进行歧视、贬低,把学生当作另类而肆无忌惮的向其“泼脏水”,“傻”“笨”“呆”“混”“痴”等一些字眼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更有甚者,用讽刺、挖苦、侮辱、诽谤等尖酸刻薄的恶语、脏语来对待学生。例如有个别学生在上课时因老师多次规劝不要讲话,但依然我行我素,某任课教师就说:“世界上最厚的皮是大象皮,比大象皮还厚的是山墙,比山墙还厚的是个别人的脸皮”;一些学习有困难而无法完成作业的人,有的教师就干脆不管,放任自流,作业不改,上课不提问,还振振有词地说:“让他们自生自灭,让他们慢慢地烂掉,回归大自然吧”等等。②体罚或变相体罚。目前高中学校中,因高中生已接近成人,体罚现象相应减少,但还是存在,年轻教师一时冲动动手打人的事也有发生。例在某所学校,有一次一位老师冤枉了一位高中男生,而该高中男生常把“放屁”作为口头禅,随口回答了一声“放屁”,该老师怒不可遏,认为学生简直无礼、竟敢说我放屁,便伸手“叭叭”给了学生两个耳光。后来该事学校出面调解才算了结。变相体罚相应多一点,罚站、罚抄、剥夺学生睡眠时间等等,还美其名曰:反思、强化、今日事今日毕等等。③隐贿。有个别教师在节日,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采用暗示的方法,隐性的手段,收受学生的钱财、礼物,这也是违反道德的一种现象,例如:某一节日来了,老师就会提醒着,现在全社会都在尊重教师,你们该怎么办?别只考虑了任课老师,还有学校领导别忘了,到时学生出于面子,纷纷献礼,私下个别教师还互相交流、攀比,班级之间还开展竞赛,虽然大部分学生出于自愿,但也有不少人是出于无奈。④两面化。个别教师应用两套人生规则活跃在人生舞台上,一套在校园里,纵古论今,天文地理、道貌岸然,侃侃而谈,另一套在社会里,吃喝玩乐,麻将棋牌,敬神弄鬼,胡言乱语,社会上戏称“白天是教授,夜晚是禽兽”。在学校一面:由于经费,考试等问题,举着“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牌子,乱集资、乱收费,凭着自己在社会的垄断地位,随意地开除,劝退学生,无故地剥夺学生的上课权等,照顾社会人情,每年都有大量的逾越规则的权学、钱学交易。教师职称评审中,教师论文抄袭屡见不鲜。前两年,甚至还出现高考中学校为学生集体作弊的事件等等。
        教育异化的结果,严重败坏了学校的声誉,降低了社会对教育的公信力。学校享有“圣殿”、“净土”之称,是社会道德的源泉;曾几何时教师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但现在已被媒体戏称为社会的三大公害,教师则被戏称为“眼镜蛇”,在每年的群众评议机关的测评中,教育系统常常是倒数几名。这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二、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我们经过深刻的思考,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
          1、社会的影响:
        (1)社会的人才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教育的功能愈显重要,诚如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思所言:“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一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任何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才的界定普遍还是以学历的高低来认定的,招聘公务员、招工及收入的分配方式,确立了知识优先的原则,从而整个社会形成了“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知识改变命运”的现象。社会的存在折射到学校,便产生了重智轻德的现象。
      (2)部门领导的政绩观。由于升学的竞争,社会评价学校的尺度被扭曲,现在评价学校绩权最直接、最列在显性测度的,依然是升学率、平均分,部门领导评价校长的政绩,以及自己任期内的政绩,还是以分数及升学率来衡量,这样就导致了学校一切围着分数转,造成了重智轻德的现象。
         (3)教育投入的影响。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常见于专家学者在报章杂志上呼吁,中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2.3%至2.7%徘徊,到2002年,虽已达到3.35%,但远低于世界4.2%的平均水平。教育投入的不足,就导致了学校乱收费等教育异化现象。
          2、学校的影响:
        (1)学校的教师、学生观。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灵魂。灵魂的好坏,决定着躯体的好坏,学校衡量教师的好坏主要是所教学生的分数,教师衡量学生的好坏主要也是分数,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分数第一的现实。
       (2)教师的影响。教师应当使教书、育人这两个轮子平衡,而目前重教书,轻育人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甚至做出了教师职业不相符的事情,示范的作用大大减弱。
      (3)课程内容、活动的影响。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狭义的课程观,使学校德育与课程体系相脱离,局限了学校德育实施的渠道,束缚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拓展,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效果。
         3、家庭影响。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变化成为复杂,有一部分家庭靠灵活的头脑,把握了机遇,由贫困走向富裕,在日益的交往中,感觉了知识的重要,也有一部分家庭靠知识改变了命运,也有一部分家庭因缺少知识,又没有抓住了机遇,而沦为新时代的贫困户。可以说,现在全社会都已觉醒,大家普遍感觉到知识的重要,加上现在实行的是独生子女政策,故家长们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经历在子女身上重演,谁也不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自己的子女落伍,故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尤为强烈,在“成龙成凤”的过程中,家长们的重心偏移,往往只关心孩子的才而不去关心孩子的德。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