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议:
由于社会的影响,升学的竞争,社会评价学校尺度的扭曲,学校出现了不少追求眼前功利,违背育人规律的现象,高中教育的应试选拔功能仍强于全面育人功能,但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思维从来不放弃思想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精神力量的能动作用。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运用新课程理念,提出如下建议:
1、树立德育的课程意识,真正落实“德育为首”
由于传统的狭义课程观的影响,人们将德育的课程局限于少数几个学科性德育课程范畴,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而其它的德育活动,如班会、教育主题活动往往只被看作一次活动而已。从2001年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如:综合社会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为建构广义的新课程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广义的课程观认为,凡是对学生的成长有教育作用的因素都可以纳入课程范畴。基于广义的新课程观,我们可以把“凡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教育作用的因素”都纳入德育课程范畴,这样的课程观是德育的课程体系得到了应有的拓展,有了这样的课程意识,才能真正落实“德育为首”。
2、构建德育的课程体系,提升全程德育的专业化水平
根据广义的课程意识和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可以构建下面这个全程德育的课程体系(见下图)。这样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相互分离,导致德育实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校园内各种事物课程功能的认识,从课程设计的高度设计学校,从而提高校园德育课程实效性。
3、实施德育的课程发展,让所有德育过程都具有实效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构建者。德育课程的发展与设计使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主动发展课程,使课程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如:设计显性德育课程时,要注意从课程内容上、形式上贴近学生;在开发隐性课程时要充分认识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精心打造学校文化,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发展的角度设计一切德育活动、环境,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使所有的德育课程都有实效性。
4、开发德育的课程资历源,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高水平融合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还体现大德育观的落实上。所谓大德育观是指德育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也是全校每个成员的事情(全员德育);德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工作,同时也是家庭与社会的职责(全程德育)。新的德育课程观将学校、家庭和社会通过德育课程资源融为一体,一方面,学校的德育课程要最大程度的引入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使德育课程更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家庭和社会不同程度地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拓展学校德育课程空间。其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德育的课程资源也从传统媒体向现代信息媒体发展,从真实生活向虚拟网络世界发展。学校在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大程度地提高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5、培训德育的课程队伍,促进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
学校德育课程的建构,依赖于校园内所有个体,校园内每个成员的言行举止、人格品行,都是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的课程资源。因此,学校要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打造校园文化,提出对教职工的要求。其中,首先要提升学校课程管理者队伍的素质和课程实施者队伍的素质,其次,要重视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只有德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德育才会落到实处。
注:
刘恩允《山东师大学报》1999(4)
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P536 2000 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