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 高静波 赵广民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传统教学的革命。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学校将这一课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三年来,全力推进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做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取得了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高考的全面胜利。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环境的“同化”与“顺应”,不断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建构起关于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序列。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这说明课堂有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目标,创造科学浓郁的学习气氛和环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情绪,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误区,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初期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常规的检查中发现,有的课堂常常因为强调综合性学习,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特点。学科之间有交叉,但绝不可互相代替,例如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目标任务和学习方法,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泛化,如《我与地坛》如果只把它上成以“母爱”为主要教学目标的综合课就明显不妥,强调了学科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其基础性和工具性。新课程改革初期,我们因为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造成教师课堂失位。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于是有的教师便无原则无条件地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不说一个“不”字,从组织者变成放羊者,从评价者变成好好先生。此外,为了追求教学的现代化而滥用多媒体手段,喧宾夺主,事与愿违。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学生回答不到标准答案上,老师就在那兜圈子,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具体地说,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与设计,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完善地呈现课程和教材的理念,把课程和教材转变为具有活动的要素,使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它应具有下列特点:
1、
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应该成为互动的场
所。
2、
课堂不只是训练的场所,而应成为引导学生发展的
场所。
3、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应成为探究知识的
场所。
4、
课堂不是教学行为模式化,而应是智慧充分展示的
场所。
要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认为要努力做好以下
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真正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促进学生在课堂
中积极自主地合作,探究学习,这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眼中要有“学生”,能因材施教,教学旨在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期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与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摒弃那些死扳的机械的低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一节课的教学行为调整到最佳效率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授受单向活动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双边互动的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指导者,课堂知识将由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情感、经验、价值观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增大。换言之,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的中介,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向导。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搬运工”向教学过程的推动者、指导者转变。所以,课堂不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也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训练的场所。课堂教师的表演,知识的传授和训练都要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从教学策略上,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历,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整合,提炼出关键的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备课和预设要留有必要的空间,要有弹性,不必一味地追求备课预设与课堂实际的一致性。我们的一位语文老师在鲁迅小说《祝福》一课的教学中就遇到此种情况,在一个并非重点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对鲁镇的人们听完了祥林嫂对儿子被狼吃掉的诉说后,对文中“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中的“满足”一词提出疑问:鲁镇的人们和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相同,为什么会有“满足”的心理?这一问题提出是这位语文老师在课前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但他随即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便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主题和作者小说创作的目的入手,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索分析,最后体会到鲁迅在小说中所揭示的一个深刻的社会现实:愚昧麻木的鲁镇人以欣赏与自己处在同一社会地位和具有同一命运的人的不幸来获得自己心里的一种满足——这是多么可悲的愚昧啊!这一节课给这位老师和我们听课的人很大的启示:课堂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往往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难得契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应由先前的知识权威者、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而应该与学生站在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
当然,良好的师生关系非短时间就可形成的,它既需要
教者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更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关心学生,师生间有良好的沟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到了你的课堂,就格外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