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高静波 赵广民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2-30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把课堂教学教师能否真正准确地体现其主导作用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具体要求是:1、教师的讲授不能超过二十分钟;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收益;3、教师的引导要到位,既要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清晰流畅,又能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问题;4、公开课、研讨会要以恰当的方式,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做以检测。

第二,    科学预设,精心备课,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开始不久,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下列情况:一是三维目标割裂,为活动而活动,或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是只关注授受和技能的训练。二是教学内容的泛化,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教学重点脱离学生实际,学科特有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例如语文课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政治课;或是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的分析,或急于课外延伸,数学课的内容被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三是教学层次低下。教学关注学生现有发展区,教学严重滞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常常花很长时间去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率低下。这种浅层次的教学,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教师要讲的学生自己即可解决,即使这个时候教师明智地采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增加新的信息,学生不能从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有效的能够生成新的思维能力的东西。四是预设与生成冲突。课前预设过度,挤占生成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实际上这是以教为中心,生成过多,又使教学推动中心方向转移,导致教学泛泛,浅尝辄止,教学效率低下。

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认识到,这是课前缺少深入分析整合教材,科学预设,精心备课所致。所以我们对备课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加以描绘,突破教学难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六个“改变”,其中首要的是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教师的课前预设和备课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任何随意的,缺少科学性的,忽略这三个目标要求的做法,都是不允许的。

其次,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点,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依据课堂三维目标,充分整合教材,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即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看明白的课堂不讲,即使讲了,学生也难以听懂的不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责任感。例如,一节课教师要提出的问题,必须在备课中精心设计,避免课堂上问题提得过低或过难,问得过硬,指向不明,好的问题应该切中教学内容的核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最后是要在教学预设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充分为学生的发展留有必备的空间,充分预测到学生思维和交流中可能碰撞出的“火花”,全力创设课堂“高潮”。例如,一堂高中语文课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是否简明扼要;选择的切入口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教学过程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师生、生生的思维的碰撞。

第三,    要不断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好的教师是课堂有

效教学的保证。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要有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更要有实施有效教学的智慧,它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有清晰的授课,多样化的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去,有确保学生学习的成功率的行为和技能。这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有效讲授和有效倾听。所谓有效讲授,就是在讲授前首先对各个要素如琢如磨,如讲什么,不讲什么,会的不讲,学不会的不讲。清晰的授课,需要教师缓慢而明确的发出指令,连结新知与旧知,结束时进行清晰的回顾与总结。好的讲授总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所谓有效倾听,指的是在有效教学的师生对话活动中,教师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从师生的对话中,诱导出让学生欣喜和自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产生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还有比这更重要的,这就是教师的人格。

这些几乎决定了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我校自二00七年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后,遇到了很大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新教师比较多。学校为提高教师素养,成功地推进有效教学,在校本培训上下了很大功夫,一是加强教师的说课训练,每周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和青年教师必须将其本课的教学设计作详细的说明,甚至一节课的某个细节的设计都不能忽略,而且这项活动有学校领导和教研部门的人员参加,且形成制度化。二是加大反思的力度。一节课讲完,必须有同学年同学科老师的自觉地反思,也有大家共同的讨论反思。反思的内容要写在教案后面,学期末要选择其中典型的东西撰写成案例。学校每学期期末教师不交工作总结,但每人必须上交一份案例。三是学校领导和教研部门一起“会诊”,从教学的每个环节(包括课前的备课和教学预设),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四是对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并且按时进行考核。五是加大教育理论培训的力度,学校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每人每学期发一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每人每学期必须撰写5000字的读书笔记,与此同时,每学年结束时,都送一批青年教师到佳木斯一中去听课学习。

我们觉得新课程改革三年来,我们将目光聚集在课堂教学上,将主攻方向定在课堂有效教学上,我们抓到了“点子”上,主要矛盾的重视和解决,也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中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在生源差,新教师比例大的困难条件下,优秀率(重本率),二表本科入段率均居全市之首,并且获得了全市的理科状元的佳绩。这一切都与我们全力抓好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我们将投入更大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完善课堂有效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将它变成全校教师的自觉行为。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