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与教师一起培训提高。我们这次参加的校长培训,虽然时间段,但是内容却很实用,让我们领略了高效课堂的时效性。我们应将历次的学习培训所得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工作有机结合,认真反思消化,通过讲座和培训等形式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的教学经验等传递给学校每一位教师,借力造势推动学校发展。校长要在专业引领方面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盲目的工作意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利益要求等确立本校的培训目标、方向、内容,制定培训方案等,校长要与教师一起学习培训提高。要重视理念、方法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要围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进行研讨;要使教师在培训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要借助教师的成长推进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发展。校长与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培训、共同研究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与教师共同探讨
校本教研,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1.
校本教研的再认识
所谓的校本教研,
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它对于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和特色学校创建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的当务之急。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和创建学校特色的根本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的张扬,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适应教学目标的全面化和个性化,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自身的情感品质和文化素养。同时,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把校本教研看作是教师的最大福利,并确定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工程,最大限度的给教师提供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的机会和平台,以此激活教师教育教学的潜能,不断提高教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我们对校本教研还普遍存在很大的误区和认识上
的差距。首先是我们校长认识上的偏差,没有真正理解校本教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没有把校本教研摆在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位置上,只强调学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多的依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培训,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较差。二是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一方面是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不全面,只停留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上,只停留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上,忽视了自身管理知识、教学策略、心理因素、情感品质等方面的研修。另一方面,教师对教育的发展形势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不明确,对学生的发展不重视,因此,参加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紧迫感和危机感不强,没有把校本教研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最大福利来看待,导致我们的校本教研教师被动参加,教研效果不理想。
2.
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
学校要设立由校领导、骨干教师参加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在坚持认同性、主体性、实践性、渗透性四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系统的、多样化的、梯次性较强的校本教研目标。通过开放性的多渠道、多形式、高质量的教、学、研一体化的教研模式,以达到激活特长、激活教学、激活科研、激活能力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让教师参入、体验、分享、感悟、提升。
3.
校本教研的内容
教研活动的定期化可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提供时间保障,我们要
增加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如教师敬业精神、教师职业道德、基本技能、学科知识及相关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探讨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学习方式及新型教学方法、教师个性心理素质和情感品质、教科研能力等。通过这些活动,逐步达到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形成教师的教学特色,为今后的工作注入生机与活力。
4.
校本教研的机制
学校要建立一整套校本教研制度,包括校本教研的组织、计划、目标、形式、评价奖励机制等,使校本教研规范化、制度化。促进校本教研由外控式管理向内控式管理的转变,使教师的学习由被动参与转变到主动参与。创设一个学校、教师
、学生三者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管理力度,逐步实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制管理,且与教师评优评先先、晋升职称挂钩,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保证校本教研的效果。
总之,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一个细节,我们要在总结理论的基础上 与自身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课改实践中勇于创新,勤于思考,不断总结反思, 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切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之路,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力争将学校办成一所家长信赖、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的学习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