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山西小怀仁县第一中学龄
校长
王宝林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施受教育双方主体互动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德行的教育过程。
怀仁一中作为一所省示范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发展。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年,完成了德育工作的两次跨越,使德育工作不仅成为学校提高质量的生长点,也为学校跻身三晋名校行列铺通了道路。
可以说:传统德育在怀仁一中有过辉煌的经历,那么,当时代步入新的世纪,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德育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再领潮头呢?
问题的提出
怀仁一中建于
1955
年,多年来,学校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发展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1995
年首批进入省德育示范校行列。
2000
年,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集体,
2003
年,被命名为山西省依法治理标兵单位,
2005
年,成为省首批示范高中,
2007
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9
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依法治校十佳集体,朔州市教育系统十佳单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校德育工作作出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提出“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明确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使学校取得了一次质的飞跃;九十年代初,根据学校实际,又提出“抓德育,促教学”的口号,将德育工作作为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为怀仁一中的发展作出了特定意义的贡献。
然而在工作实践上,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快速推进,学校内部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常常觉得我们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用过去的方法面对今天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时给人一种捉襟见肘的感觉。分析原因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存在随意性、零散性、灌输性,德育的实效性并未真正地解决。如何实现学校德育的生活化、体验化、参与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借鉴学科教育课程化的某些优势(目标明确、组织有序、实施适切、检测可靠),将原来零散的、临时的、应景的、缺乏实效的,难以评估的学校德育工作或活动设计转换成指向明确的、持续作用的、能有效评估的德育课程,也许能应对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我们根据学校德育工作基础,结合新课改革背景,提出了“德育课程化、生活化”理念。
探索的过程
一、德育课程化目标内容体系的建立。
所谓课程化,是用课程的理念思考学校的德育工作,用课程的思维开展德育,即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厘清德育要素,预设德育工作目标。
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体系就要从广义上认识德育,即厘清德育要素,明确德育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项要素构成,这五项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为渗透,其中思想教育是灵魂,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在实施课程前要分别研究他们各自的特点规律以及相互关系。这五者不可割裂,更不能相互取代。
预设德育目标应该根据人的需求层次循序渐进、实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方法,以解决不同年级德育内容倒挂、脱节及简单的重复和脱离实际等问题。
以道德教育为例,从学校的工作实际出发,依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
1
)生活行为规范。涉及学生的饮食起居,如何集体用餐,怎样保持就寝后的安静,诸如此类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了《怀仁一中学生一日常规》、《公寓楼一日常规》等有关要求,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学会集体生活的常识,学会尊重人,学生生存,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2
)学习行为习惯。对学生的上课、自习、考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教室一日常规》、《作业规范制度》《考试守则》等,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顽强的学习毅力等学习方面的品德。(
3
)交往行为规范。从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等方面提出要求,教育目标是学会交往,遵循日常交往道德礼仪。(
4
)社会行为规范。从对人、对生活、对国体、对自然的态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健康的情感取向和关注社会的品德意识。
同时我们又把高中三年分成“制度约束强化他律,行为养成倡导自律,固化习惯内化品质”三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特点设定目标,分解任务。
二、构建德育课程化的实践体系
德育课程化中的课程,即是德育的载体、途径,通过课程设计,对一定的德育进行目标性、有效性思考,经过科学编排、慎密安排、合理组织、悉心评估,使德育目标在追求一定的模式化课程中得以实现。
我校根据德育工作的五个分支,结合学校实际,将德育课程设置为若干模块,如民族精神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文化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成人意识教育、劳动教育等,每个模块下面设置若干课例,班主任根据学校德育系列活动安排和班级实际,选择某一课例,按照课例目标、课例设计、课例过程、课例启示等方面备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每一课例隶属某一模块,所有模块构成系列德育课程,随着德育实践的深入,新的课例不断出现,系列德育课程将不断丰富的和拓展,最终形成学校德育校本课程。每学期政教处举办的班会课例展示活动就是对德育课程化成果检验的集中展台。
下面是班会课例展示活动中的一个片断:
班会课题:文明伴我成长
活生生的事例展示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后半节课是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清点了身边有哪些不文明行为,明确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不负于时代的文明青年。
整节课通过特定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们通过聆听、观看、讨论等活动,亲身参与活动,达成了形成共识、引起共鸣的教育效果。
这样的课例在我校的德育工作过程中,还常常结合阶段性专题活动,以专题活动为载体,设置目标多元化、内容系列化的德育课程,把德育课程模块的链条进一步延长、续实。
1
、目标多元化。我们根据人的发展总要求,将德育培养目标厘清为五大分支。然后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年级特点,将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完成。如高一年级为(
1
)热爱新班级、热爱新学校,加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团结友爱、助人为乐;(
2
)认真履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并逐步落实《怀仁一中学生管理手册》的要求,培养良好行为习惯;(3)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勇于探索;(4)通过军训,掌握国防知识,磨炼意志,培养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纪律观念。
2、内容系统化。我校将德育五项内容划分为六大系列:主题教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系列、重大庆祝纪念日活动系列、校本节日仪式系列、常规教育活动系统、校班会系列。
在每一系列活动中,又按照学校总体安排制定出具体月程表和日程表,如主题教育系列:八月份,国防教育月;九月份,尊师重教月;十月份,国情教育月;十一月,学法指导月;十二月,法制教育月;一月份,自律教育月;三月份,公德教育月;四月份,科技教育月;五月份,理想教育月;六月份,诚信教育月;七月份,安全教育月、劳动技术教育月。在校本节日仪式系列中又规定:九月上旬开学典礼,十月三日校庆纪念日,十二月最后一周为艺术周活动,四月份第二周为科技周活动,五月份第三周为体育周活动,六月份第一周毕业典礼。
三、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种趋向
德育目标是对德育结果的预期,它的本质是实践的,包括知、情、意、行在内的德育过程落脚点都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践言了,才标志着德育目标实现了。
因此,我校德育课程的起步是从回归生活,从抓好校园中点滴小事做起的。
校园无小事,事事关育人。这话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句口头禅。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常常忽视了学校的小事,尤其是学校的主要领导。在他们看来,领导应该管方向管大事,其实一所好学校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恰好是最平常的小事的积累。古人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江苏省拼茶中学是江苏省有名的精细化管理的典范,其治校的理念是“扫地,也要打出天下第一”,这里除了追求一流的意识之外,也包含着从小事做起的理念。
几十年来,怀仁一中校园没有清洁工,偌大的校园角角落落都是学生清理的。
下面是一位考入大学后的学生给母校的来信:
尊敬的母校领导,老师:
离开母校,进入合肥工大已经有好几个月了,但我仍然不能忘记母校对我的教导与培养。我身上仍保留着母校给予我的许多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刚来到这里时,我不清楚大学对学生内务的要求,因此,我还像在高中时一样,起床后把被子叠了起来,下课后坚持为老师擦黑板。可就是这样小的事情,令我的室友大吃一惊,他们不断地询问我,你的被子怎么叠得这么方,改天一定要教我们呀。一个学期下来,整个系里都知道有个每天擦黑板的学生,期末我被评为学校“十佳道德模范”,受到了师生的赞誉,也不负母校对我的培育。
不仅在生活方面,在学习、交际等其他方面也仍然得益于母校的培养。
在大学,学习主要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又是母校经常教导我们的。比如,自习上,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配餐,不许互相讨论……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母校,但仍在凭母校铸就我的习惯开创我美好的明天,祝母校更上一层楼!
此致
敬礼
学生:王国权
2009. 12.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