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教育?就是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学校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帮助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正是在这些小事的体验中,行为品质在伴有情感价值取向的践行、体验、感悟、内化的过程中形成了。
一年一度的怀仁县陶瓷文化节开幕式过后,偌大的万人广场,丢下了废纸,扔下了矿泉水瓶……怀仁一中的学生主动将广场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才高兴地离开了场地。学生的行为感染着每一位市民,近年来怀仁县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后现场扔下的垃圾愈来愈少。
教育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做起,教育家魏书生提倡的,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常的事做精彩是非常有道理的。当我们的德育课程和生活的河流接通后,就会有不断生成的新的德育课题充实延续我们德育工作的内涵。
四、回归生活是学生道德主体形成的源泉
丰富的主体生活体验和感悟是实施课程化的必要步骤,而道德主体形成的源泉则在于生活。
人的品质是通过言语行为表现的,而言语行为的内在支撑是情感。有善心才有善行,恶意必然表现出劣行。在品德修养中特别要重视丰富个体在践行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逐渐让体验和感悟内化为一种健康的情感。
举办远足活动,学生徒步 30 公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全年级 800 多名学生都坚持走完了全程,有的是瘸着腿走完的,有的是流着泪走完的,学生的感受不能说不深刻,如果走完了就结束,效果不会很好,于是,我们写感想,搞演讲,开总结会,想办法让学生记住战胜困难那一时刻的内心体验。
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班主任设计了一个活动,“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在阎维文《母亲》的歌声中,六位学生被蒙着眼,找到妈妈。在这个特定的氛围中,六对母子没有不流泪的。此时的情感是在特定的背景中产生的,如果不强化,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泛化了,记下这瞬间的感受能净化人的心灵。
写心理日记是中学生强化情感体验的一种好方法,把生活中的想法、生活中的感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写的过程就是咀嚼生活梳理情感的过程,也是内心感悟积淀固化的过程。如果这些体验能经常在生活中复苏,形成参与行为的一种情绪,久而久之便升华为品质。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们还把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有效教学模式建立的感受编出了歌诀,用来固化自己的学习体验,激励同学的学习情感。
课 堂
二分铃后做准备,恭
自 习
按时进班做配餐,学案温习知识点;独立思考好习惯;三十分钟莫争辩。第一先过审题关,认真读题抓主干;思路方法各一半,公式文字要规范。一个小题五分完,切忌三分认为难;做了八分思路混,老师帮我找疑问。后十五分可讨论,相互帮助都进步;两类作业全完成,知识能力再提高。
看来,建立在主体生活体验和感悟基础上的完整意义的德性不仅要成就自我,还要通过成就自我影响周围,成就他人,即完整的德行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这也正是我们德育工作所追求的一个高层目标。
五、建立相关评价体系是维系德育课程实效的必要手段
德育课程化和其它课程一样需要监测和评价,而作为探索阶段的德育工作更需要有效的测评手段去支撑它的实效性。
我校在德育工作的评价从大的方面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在每一部分都设置了三级评价体系,如结果评价第一级评价体系有三项内容,分别为日常行为,卫生工作,体育工作,在日常行为,又设置了生活行为、学习行为、礼仪行为、社会行为等四个二级评价提标,生活行为又按照地点不同分成教室、宿舍、校园、餐厅等七个三级评价指标……这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结果考评与过程考评相结合。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最大程度地开发德育的生活课程,让学生有序、愉悦、 自信地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