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谈民族学校营造温馨环境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李文赞 李晶艳 权基赞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07

谈民族学校营造温馨环境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市朝鲜族中学   李文赞  李晶艳  权基赞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朝鲜族学生家长,抢抓机遇,顺势而上,利用语言优势,出国劳务或者在国内下海经商、外出打工,开拓自己崭新的天地。为了“淘金”,多数家长,常年出门在外,有的甚至达数十年之久。这样一来,子女只好托付给双方老人照顾,或者托给亲属监护。目前,我校“留守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如何解决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弥补学生失落的家庭温暖与情感空白,是我们民族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家庭教育、家庭管理,思想、性格、品质出现了畸形发展,集中表现如下:
        1、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
  2、缺乏亲情关爱,陷入情感饥荒。
  3、迷恋网络游戏,沉湎青春早恋。
  4、不思进取,人生理想普遍不明。
  5、成绩普遍较差,性格孤僻乖张,逆反心理强,厌学情绪浓,辍学现象严重。
        二、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缺陷。一是留守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二是留守学生的父母或父母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家庭心理、教育环境的缺失,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学生形成典型的个性特征。三是有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孩子的经济上通常都很大方慷慨,这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四是父母在外,祖辈溺爱,造成留守学生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为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等。
  2、行为不端。有的留守学生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撒谎,打架,敲诈,小偷小摸,甚至谈恋爱。极少数留守学生迷恋游戏机,逃学,甚至夜不归宿。极少数留守学生行为极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习消极。一是照管学生的亲属只管孩子的生活起居,对孩子的心理、学习和性格方面根本照顾不到。部分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些情况和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在行为上缺乏约束,思想上出现偏差。
         三、对策及建议:
        面对民族教育的难题,我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丰富课余,构建温馨集体,营造第二家庭环境。
        我们努力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班主任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同学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戴白花献花圈,并举行征文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端午节”食堂给学生发鸡蛋发粽子,班级组织座谈会,畅谈节日的由来;“中秋节”食堂给学生买月饼买果品,班主任组织学生团坐赏月品果,说古道今;食堂掌握全校学生的生日,按时给过生日的同学煮鸡蛋擀面条,班级认真组织相应的生日庆典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每个班主任老师做到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认真组织好帮扶队子,通过谈心,启迪学生的自律、自强、自爱心理。帮助学生树立阶段性学习生活目标,激励他们前进。教师擅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挖掘学生潜力。关爱每个学生,以德化心,以心度心,温暖其心。总之,通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亲的慈爱,兄弟姐妹的真诚,克服失落、自卑、孤独、寂寞、无度、颓唐的心态,从而健康成长。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与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到幸福院实施敬老爱老活动,即帮助老人洗衣服、梳洗打扮、打扫院庭、清理环境等,在家实施孝敬父母日活动,即按照学校规定的每月第一周周六为孝敬父母日,走读生要在家承担父母亲的全天家务劳动,住宿生要给父母亲打电话问候,给予精神慰籍等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与各种艺术活动等。促进学生全面地认知社会、理解社会,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