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谈民族学校营造温馨环境的几点思考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李文赞 李晶艳 权基赞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07

       (二)、整合资源,创设各种奖励机制。
        1、学校采用减免学杂费的措施,帮助特困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学校设立了新生、优秀学生、高考奖励办法:
       (1)、新生奖励办法。学校对高一年级新生在地区中考成绩位居前三名的学生,减免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一切费用;位于四至十名的学生,减免高中三年学习期间的学费;位居十一至二十名的学生,减免高一学年段学费。
       (2)、优秀学生奖励办法。每学年段全校评选出十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学期给予奖励:初一至初二年级每生250元;初三至高二年级每生300元;高三年级每生350元。
       (3)高考奖励办法。获省状元者,每生奖励2万元;考入北大、清华、科技大者,每生奖励一万元。
         2、牵线帮扶,利用《明德》奖学金、延边科技大《理想慈爱》奖学金、韩国MBC《生命树》奖学金、韩国《今明》奖学金,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我校在东北各大城市组建了以“广泛集资,赞助贫困,扶帮就学”为宗旨的《校友会》,各分会每年一次性赞助母校扶贫经费几万元,学校做到了专款专用,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难题。
        (三)、加强管理,实行人文化教育。
         1、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关心“留守学生”的能力。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健康成长。我校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老师由单纯在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对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临时父母。在生活上,是学生的“父母”。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深刻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掌握学生的身心变化,由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通过建立“留守”学生监护人和学校的联系卡,了解他们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帮教。与学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达到减轻“留守”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
        2、加大宿舍管理力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如何加强宿舍管理,弥补“留守学生”缺失的家庭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校开展了“建立温馨的集体,营造第二家庭环境,弥补学生缺少的家庭温暖、家庭教育与家庭情感”校德育课题。2008年,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德育课题《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问题》。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我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掌握一定的胜利心理调节技术,使他们能自觉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建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通过沟通,弥补因家庭缺位而造成的教育缺失。通过家长热线和学校网站,及时和家长学生的沟通,弥补父母不在身边时的“感情饥渴”。同时我们邀请部分已毕业的校友回到母校,开展校友励志报告会,通过报告会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学习,激励在校学生以校友为榜样,努力学习,励志成材,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学校还聘请原政法委书记郑军令同志为我校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我校召开法制报告会,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建立制度化的家访。指导班主任每学期不少于2次家访,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情况,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充分利用假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合力效应。
       (四)、打造队伍,成立志愿者组织。
         我校建立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中。通过组建一支由  “家庭教育讲师团”、青年志愿者、“五老”等志愿者队伍,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学生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学生 “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创建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是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我校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开拓创新,为民族学校营造温馨环境,做出新的探索。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