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课外延伸与加强。
课外是学习辅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优辅“差”的有效载体。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其中有“金凤凰”,也有“泥疙瘩”。因此,个别辅导不能“照搬照抄”,不能对每一个学生“临帖”般辅导,应适应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因其个性、学习基础、学习环境的不同,辅导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后进生以补差为主,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方面认真辅导、反复训练,使其夯实基础,逐步提高。
教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要以心换心,只有当孩子的“心”被激活,他们才能去“用心”学习,才不用老师“盯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放下架子、蹲下身来,走进教室、走进学生,跟学生,尤其是要与学困生交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其次要给这些学生制造一个“场”,一个充满正气与朝气的,能同化与吸引学生的“场”,他们才能由“泥疙瘩”变成闪闪发亮的“金子”;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鼓励其进步,激励其上进;“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最大的关爱,教师要严而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
建立教师联系后进生和“学生一帮一对红”制度,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辅导,并完成帮扶记录,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
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
以“提优”为主。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内容,
加强学科知识学习与生活、社会、科学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其思维,拓宽其知识面,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吃得更饱,
;
要给优生多面镜子,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照出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生长点与发展点,引领学生敢于“蜕皮”,勇于“破茧”,并不断给自己结茧、破茧、再结茧、再破茧,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同时要开展相应的个案研究,建立个案档案,选择典型个案,开展个别辅导。
同时,学校辅导要与家庭辅导相结合,致力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辅导网络,多渠道开展学习辅导,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如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的成立与运作,能够增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与配合,更好地促进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多向交流与沟通,在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各种辅导资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管理细则
(一)重视过程评价
1
、推门听课,定期检查。
听课是检查评价备课情况的有效方式,“从上课看备课,以听课促备课”。校长、教务(科)主任、学科教研组长每周推门听课至少达到2节以上,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从上课情况看教师备课是否认真、及时、深入;每人每次听课都必须对上课情况打出等第(分为A、B、C、D四个档次),作为评价教师整个学期备课情况的重要依据,每次听课结束后与任课教师作深度的交流。教务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备课检查评价方案,建立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备课检查评价制度,每学期对教师备课情况作出分为A、B、C、D四个档次的评价;每学年举行一次“备课录展示日”活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随堂
监测,及时推广。
每学期校长、教务处等对青年教师进行1次以上随堂监测。检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习惯等,及时反馈检测情况,对于检测存在问题的教师,通过“名师经典策略指导”或“同事间问题策略交流”等教给方法或以“诊断课”的方式连续听课、连续诊断措施促使其改正提高,对监测中发现的典型经验及时推广与表彰。
3
、检验抽查,加强监管。
建立对学生作业本(含配套练习册、教师编印的讲义)批改质量情况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制度,依照检查教师备课情况的方法进行。严禁教师向学生推荐或提出要购的教辅资料“书名”,让学生及其家长代购。
4
、规范检查,建章立制。
制定江滨小学《课外学习辅导管理办法》,规定:教师
不得以辅导为名组织集体补课或讲授新课,不得占用非检测学科课程及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辅导,以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课外辅导是教师的职责,不得搞有偿辅导和有偿家教。学校组织定时或不定时检查教师课外学习辅导的开展情况,尤其是培优辅“差”情况。
(二)强化终端考核
根据《江滨小学学生辅导管理考核办法》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转化对象:
以上学年期末质量检测成绩为依据,将年段各学科的后20%确定为转化对象,实行“晋级制”。
2
、三级设定:
以班级学生总数为单位,前20%为高级,中间的60%为中级,后20%为初级。
3
、量化考核:
每晋级“高级”1人,教师在学年工作量化考核中加2分;每晋级“中级”1人,教师在学年工作量化考核中加1.5分。
4
、基本目标:
每班晋级指标为3人。完不成指标的,当年年终考评不得评为“优秀”。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报》 2010.5.16
2
、《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报》 201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