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探索有效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于田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1

三是打造骨干队伍,引领校本教研。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近年来,为打造一支能基本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学校以骨干教师为引领,实施“做一名明天的合格教师”为起点的师培工程,抢占理念至高点,为校本教研培养领军人物。教师全员参与,实施“德、能、勤、绩、学、研”发展性评价,通过不断学习研究,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线教师不断充实到骨干队伍中来,在区级骨干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培养校级骨干,并结成互助对子,增强他们靠前服务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是创新教研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为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把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使学习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为此,学校积极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开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案例分析、集体备课、合作竞课、教改论坛、教研沙龙、校本课程开发等各种教研活动,培养了教师自觉改进意识和自我提高能力,实现了专业引领,确保了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五是建立与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注重常态下教科研有机整合。

为创新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和体制,学校完善了教育科研室的建设,架起学校与教师充分对话和交流的桥梁,形成了“科研室——教研组——教师”、“教学校长——教学主任——骨干教师——全校教师”、“校园网络平台——教师个体”等不同层次和形式的立体互通的校本教科研网络。让科研工作落实到教师,聚焦到课堂,惠及到学生。一种人人参与,个个注重专业发展的常态教科研文化逐步形成。

六是强化创新实践,拓展教研空间。

学校在发挥引领教学教研实践、培养培训和功能辐射的作用的同时,要注重拓展交流空间,加强和兄弟学校、进修学校和科研部门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搭建更为广阔的培训和交流平台,避免在校本教研中同水平重复。

三、构建叙事研究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认识教育、完善工作、完善自我”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我校将目光聚焦在教师教育叙事研究上。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要素当中,教学反思是基础,没有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一切都是空的。于是我们把叙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

为了强化教师的叙事研究,我们以科研为引领,从教研活动入手,结合每年的教学研讨月,对不同年龄梯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学科组为单位,实行分层落实,“捆绑式”评价。首先从数量上进行硬性要求,即40岁以下教师每月至少4篇教学叙事,40岁以上教师每月至少2篇教学叙事,其次是在质量上实行学科组捆绑评价,强化团队意识。从开始的强化约束到自主形成习惯的过程,让所有的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和享受到了快乐。此外我们还定期开展叙事交流会、演讲会等,有效激发了教师叙事研究的兴趣,使其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

几年实践下来,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的实施,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也在发展中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 面对教育新环境、新背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只是一群探路者。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模式多种多样,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探求。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把促进教师成长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并具体落实在行动上,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