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浅议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张丽英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31

动之情、晓之理 指导 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必须立足文本,通过师生有质量的 对话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 以问导读,以读导问。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有两个“要不得”。一是教师就像往口袋里放东西一样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不得;二是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让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课堂教学也是要不得的。

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问导读”的意识。预习阅读课文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生发出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者也可以巧设问题来达到激起兴趣的目的。让学生进行快乐阅读。

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以读导问”的意识。

“读”是“问”的基础,只有充分阅读了材料,才能逐步推敲,层层深入,从而达到理解全文,感悟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读”,不能读得肤浅,更不能怕花时间,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不阻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正当的体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脑海中逐渐形成高质量的问题。

2 以背促赏,以赏促背。

古人读书有一个好思想好习惯好方法——不理解经典文献不要紧,把 背下来,总有一天会弄懂的!况且“幼学如漆”啊,我认为,古人的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以背促赏”。现在没有这个鉴赏能力,可以待到以后。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将“美文”变成自己脑中的东西。把“美文”记到脑子里,省得将来“书到用时方恨‘找’”,满书橱满书箱地找材料多花时间啊!

要让学生看到美文就养成“熟读成诵”的习惯。这样积少成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这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一个道理。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以赏促背”的能力。一篇精美的典范之作,教者在点评欣赏之后再让学生去背诵,对学生来说,容易得多。不妨就紧抓课本中出现的琅琅上口的现代文进行赏析阅读。如,学生初背《 白杨礼赞 》时比较难,但赏析之后,学生领悟了写作顺序,又鉴赏了生动形象的句子,所以在欣赏阅读之后学生再进行背诵效果明显。

3 以读察情,以情带读。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就是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作者的感情,无一不是蕴含在灵动的文字里的。只有认真品读,才能体察出这种“情”。教者应注意培养学生沉淀自己心绪的习惯,心无杂念地尽情读,尽心读,做到“以读察情”。

例如,本人在讲授《孔乙己》时,曾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仔细品味文章中的语言,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不是只让学生知道“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就早早收场。学生在读到“孔乙已,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此句时,曾问我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是应该读得高兴点呢,还是应该饱含同情?学生问得很好,因为学生是以一个现代热血青年的视角去看待孔乙己的,他富有爱心,富有同情心。可是,在《孔乙己》一文中,能不能用饱含同情的语气去读呢?学生们纷纷说,不能。那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是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呢?学生们经过一番交流讨论,果然说出了“世态炎凉,人心麻木”这样的结论。于是,作者隐含于文字中的“情”,学生就通过“阅读”而能“体察”出来了。

另外,“以情带读”也非常重要。现在的学生在读课文时,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得超快,像要去赶集一样,而且毫无感情,不把作者的倾心之作看成是作者的灵魂甚至生命。这样的阅读态度是对阅读本身的亵渎。我认为,既然要阅读,要诵读,就必须饱含感情。没有感情的阅读要不能够让读者感动的,更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声音可以是情感的一种外在表达。以情带读,这样的阅读才有了意义。

4 以读促写,读写互动。

阅读能促进写作,反过来,写作也能促进阅读。如教学魏巍《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可先布置学生写作《最敬佩的人》。这类文章学生有能力完成,但不一定能考虑到选材、剪材、组材等方面的技巧。完成作文以后,再开始学习这篇文章。研读本文时,可布置这样的思考题:(1)全文选择了哪几件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例?(2)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为什么这样安排?(3)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4)拿本文与自己的习作做一简单比较,有何新的认识?同学们必然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加深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自己品味鉴赏的能力。
  
(四)、强化实践训练,归纳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一直是中考内容之一,且占分比例较大。就历年来的中考来看,阅读的篇目虽在课外,但知识在课内。面对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学生必须经过一番复杂的思维过程,对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加工,同时需要学生具备思维、感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归纳现代文阅读技巧,进而提升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1 、分清文体的特点。

中考阅读不外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大文体。不同文体其阅读要点不同:记叙文要明确记叙的要素,对记叙的内容要有一个整体感悟。说明文要明确说明的对象、说明顺序、方法、结构等。小说要弄清楚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则要搞清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论点的提出方法、位置、论证的基本方法等。考到表现手法,则要掌握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如:前后照应、欲扬先抑、虚实结合、侧面烘托、以小见大等。

2 把握 阅读 文章的一般规律。

阅读文章,具体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一是整体感知课文,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各段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 "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是文章 阅读 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二是细部研读课文,要逐句逐段的精读,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层分段,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理清句、段、篇的关系,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体会作者的思路。三是总体把握课文,达到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以及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即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 阅读 行为看,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致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

当然,现在中考的趋势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目增多,他的答案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可能不惟一,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我们应该更重视作答的表述。准确根据题意概括出思维的结果,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 

综上所述,我认为,培养初中生的 现代文 阅读能力,就应该在“阅读”二字上做文章。只有抓住课文阅读的根本,只有把阅读方法指导到位,那么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阅读好书,就是一种延伸拓展性的阅读。任何事都离不开一个“根本”,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的训练都不能“舍本求末”“舍近求远”,而应该“滋本求盛”。抓好了课本这样的根本,就像滋养了树木的根,这样学生阅读才会有法可依,有“本”可循 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学生 现代文 阅读的这棵树才能茂盛参天,常在常青。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 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2 《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4 年第 7
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 10
4
  《教师博览》       2006 6
5
《叶圣陶教育文集》   叶圣陶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