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爱上读书
来源:闻喜县东街实验小学 作者:吕小霞 张丽娜 编辑:江淼 时间:2014-04-15
 
民主平等的“对话”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闻喜县东街实验小学   吕小霞 张丽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围绕这一主题思想,本文论述了评价的几大特点:热切的激励性、诚挚的情感性、精当的指导性、宽容的多元性。
    关键词:课堂评价  激励性  情感性
 
    课堂评价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现在的课堂,我听到很多诸如:“好的。”“不错。”“恩。”这样的评价语。这样的评价单调,乏味,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实现评价的自身价值吗? “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你要学会评价学生。”
    我们应该合理有效的进行评价。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在课堂评价中要看这一思想的落实情况,就要关注几个要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实践,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热切的激励性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学生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学生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学生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能说出正确的答案、见解、良好的表现都给以表扬、鼓励。我经常说这样的话: “多独特的见解!你的发言最精彩!”“今天大家讨论很热烈, 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高兴。”“听你们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我真替你们高兴。”但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和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发言不会都准确,有时答案离标准甚远,学生的表现不理想,我同样以鼓励为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强调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在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应更多地给予学生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我在教古诗《卖炭翁》一课时,当孩子读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时,我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卖炭翁烧炭的艰辛,这时,我并不是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带着鼓励的口吻婉转地说:”你的读音很准确,可是老师对这个卖炭翁的印象还不够深,你能再读一读吗?”这样的评价用语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促使孩子真正地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当孩子有了进步时,我再次用鼓励的语言及时地给予肯定“这下清楚多了,仿佛这个可怜的老人就在我们眼前,谁能再读一读?”此时,全班同学朗读热情高涨,争先恐后要求朗读,而且入情入境,读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在课堂中, 我还运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欣赏的眼神,满意的表情,鼓鼓掌, 竖竖大拇指,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拍拍肩膀,摸摸头等,用这些细微的身体动作及时地向学生交流信息,同样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诚挚的情感性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罗素的这句话更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宽容的理解,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所以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优点,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兴趣和动力,教师决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因为气可鼓而不可泄。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问学生从第一部分里读懂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我觉得小女孩的爸爸是个坏爸爸,他的脾气很暴躁,我是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这句话中看出来的。”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你读书读得很认真”,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小女孩的爸爸经常打小女孩,这一点很不好,不过他也是个社会地位低下的穷苦人民,也得忍受来自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他的坏脾气是那个黑暗的社会造成的。”他的回答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我说:“你说得有道理。你很善于思考,也很会读书,你不只读懂了表面的文字,更能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内容。你真棒!”这个孩子受到鼓励后,小手举得更勤了。
    (三)精当的指导性
    评价不应只是肤浅的表扬。“你读得很有感情”、“你说得很好”这样的评价还是只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给人空洞、乏味之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这几句话时,我觉得孩子们没有完全进入角色,读得很平淡,便指导说:“你们想,此时小女孩又冷又饿,孤零零地躲在墙角。她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时这个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了,她会怎样兴奋地叫起来?她会怎样乞求着,要和奶奶在一起?”经过这番指导,孩子们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情感,读起来自然感人肺腑。
    (四)宽容的多元性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方式将代替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生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我在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一片断时,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表演时背好了台词,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但由于学生初次上台表演,神态不太自然,扮演廉颇的学生还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表演完后,我先要求表演的同学进行自评,说一说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演廉颇的同学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请罪时是真诚内疚的,我在表演时露出笑意,不符合当时人物的心态。”接着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贯穿着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本主义情怀。让我们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更远大而努力!
 
 
[1] | [2] | [3]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