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最美教师"来自啥样校园 没大楼大师有老师的爱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1-11-22

       民工居住环境复杂

       老师怎么会知道学生地址?

    “我们当老师的,要非常非常了解班上学生的每一个情况。”陈霞说。

       2002年开始,随着大批的农村孩子进城读书,衢江区四小成了一所没有挂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现在的539名学生中,390人都是外省籍务工人员的孩子,遍布17个省。

       民工家庭居住环境复杂,住址常常变化,老师怎样才能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陈霞拿出了一个文件夹:“十大知晓”学生档案。

       她说,每个班主任都会有这样一本文件夹,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学生的住址、家庭背景、联系方式、每天的上学路径和交通方式、用餐习惯、性格特点、最好的朋友等十大方面的30多项内容,如有变化,便会第一时间更新。

   “就连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不好,他们有什么亲戚在哪里上班,都会记下。”

       翁进城和翁明冲姐弟俩出事的当天,两位老师正是凭借这份“十大知晓”,才第一时间找上家门,化解危机。

       衢江四小的老师对学生关心到了何种程度?有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

       在学校,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随身备上几枚硬币。

       这个习惯,缘于某天傍晚,两个孩子放学后因为嘴馋,把乘车的钱买了零食,没和老师说,自己步行回家了。

       天色越来越暗,见孩子们还没到家,家长打来电话。学校的老师立即出门找人,一直到晚上8点多才找到。

       从那以后,衢江四小的老师们开始随身带硬币。

       再遇到孩子嘴馋把车费买零食却没钱坐车的时候,老师就会掏出口袋中的硬币,送孩子上车。

       为什么数次找不到孩子

       老师依然坚持不放弃?

   “不嫌弃,不放弃,不抛弃,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共同的信念。”陈霞。

       走进两位老师的办公室,我们看到斑驳的墙壁上有一句醒目的标语:“日常教育,慈悲为怀;日常教学,敬畏为上。”

    “让每个老师对民工子女有了情,对教育事业有了情,对学校有了情,那么他们才会有安全意识,有关爱意识,有责任意识。”两位老师说,这样的信念,来自于校长马建红的言传身教。

       她们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常山人林国珍有个10岁的女儿,患有脑瘫,一直没有上学。今年6月,林国珍开始多方奔走,为孩子寻找学校。

       一开始,她找到城里的一所学校,校长一看是个残疾孩子,一口回绝。林国珍哭了,她追着校长央求他收下。校长跑到了楼上。有一个老师悄悄告诉她,可以去衢江四小试试。

       林国珍忐忑地找到了校长马建红。马校长一口就答应了:“没关系,来吧。”

       考虑到孩子行动不便,马建红还将林国珍安排在食堂工作,每个月工资800元。

   “真是个好学校,我还一直没机会说谢谢。”林国珍说。

       而校长马建红则说:“我们没有大楼,我们也不是大师,但我们不可以没有大爱。”

       离开学校时,我们听到学校的校歌:刘若英的《最好的未来》。

       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肃杀的冬日里响起——

       ……

       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

       眼泪变成雨水就能落下来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

       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

       这就是最好的未来。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