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仲和同事在给“牛牛”做康复训练。
特教老师王连仲为脑瘫学生做康复训练 日复一日坚持十多年
冬日阳光下,特教老师王连仲的白发闪闪发光。此时,王连仲59岁的生日近在眼前,离退休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从聋校教师到从事特殊教育,41年间,他给聋人上体育课,带自闭症的孩子做运动,帮助有脑瘫的学生做康复性“治疗”……
“快退休的人了,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王连仲说,无非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活下去。
文/图 记者张丹
一个班六个学生 三个患有自闭症
1972年,18岁的王连仲来到了北京第一聋人学校,成为体育老师,一干就是30年。2002年,北京第一聋人学校与北京培智中心学校合并,成立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与在聋校的30年相比,最近这十多年更辛苦。”王连仲说。
王连仲说,他带过一个6个人的班,本以为很好带,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6个学生中有3个患有自闭症。”刚把操场大门打开,就有3个孩子跑到角落,自己玩手指头。
“我刚刚把两个‘抓’回来,再去‘抓’第三个的时候,前两个又跑不见了。”王连仲说,第一堂体育课几乎全都用来“抓”学生了。好不容易学生全“到位”了,真正跟着做动作的学生只有一个,其他人根本不听。
帮脑瘫学生康复 总结经验编教材
王连仲还要帮助有脑瘫的学生做康复性“治疗”。他告诉记者,医院的治疗都是很专业的,也有很好的专家指导,但是,治疗是按时间收费的,每次治疗的时间都不会很长。如果不是条件非常好的家庭,一般都很难长期进行治疗。
“有时候教学生一个动作,就要两年的时间,初见成效也要五六年的时间。”王连仲说,这么长的时间周期,很难只是靠医院来完成。
王连仲向记者一一介绍着每件仪器的用途,他说,最重要的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
对于在学校开展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他认为应该让医院的物理治疗康复专家多到特殊教育学校上一下课,搞一些培训,远比他们这些体育老师自己摸索要有益得多,也实在得多。
校长让他把过往40多年的经验留下,让后来人少走些弯路。于是,二人共同出了一本《他们的明天会更好》,被王连仲称为是“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