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朝阳区某幼儿园,一名小朋友在看《十万个为什么》。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事实上,记者在采访多位家长和幼儿园后发现,家长及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理解有一定出入,专家认为,入学考试、家长的超前培养习惯等助长了“超前教育”的风气。
家长 不了解、有误读
虽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经发布了半个多月,但很多家长表示并不知情,甚至连在某知名亲子网站工作,有两个孩子的李女士也表示,她和同事还不了解这一《指南》。当记者介绍说这一指南涉及了健康、语言等5个领域,有近50页,包括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等等内容时,李女士非常惊讶。
尽管在《指南》里和教育部针对《指南》所作的相关问答中都明确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但和孔女士一样,对《指南》有所耳闻或在网络、媒体上见过相关报道的家长,第一印象都会将其理解为是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了相应的标准,这也是《指南》在网络上惹来抨击的重要原因。如有网友就表示,“我觉得这些所谓的教育指南跟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一样的,在什么年龄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期望,如果达不到是不是就说明那个小孩是差生呢?每个小孩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特长不一样,我觉得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发展最好。”
就目前家长对《指南》不理解或误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研究员、尹坚勤认为,《指南》不只指向教育机构,还指向家庭,这就让《指南》的推广更加复杂,“我们不应泛化《指南》的意义,一旦泛化就会僵化,容易造成家长对《指南》的片面理解。
幼儿园 《指南》更细化、更具体
“在《指南》发布之前,已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的实施细则,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等一系列指导措施。与以往的相比,这次的《指南》也是分为了5大领域,但每个领域提出的目标相应的教育建议更为具体。”西城区某市级示范园的宋老师表示。
崇文三幼园长袁春芬也认为, 新出台的《指南》对幼儿园的专业要求更规范、更细致、更具体,比如明确孩子在5-6岁阶段只要会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现在很多家长盲目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学到小学程度的加减法,远超出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水平,“幼儿园是全人教育。在3-6岁这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生活习惯等等。”
红黄蓝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南》中明确了3-6岁幼儿需达到的发展水平,供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的参考,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但一定要明确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要做到因人施教,尊重每一个个体自身的成长速度,切忌攀比,切忌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