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王晓 时间:2024-04-09

  科学教育需科学理解

  记者调研发现,尽管探索众多,但在加速发展中,也有一些地区、学校的科学教育实践存在变形走样的现象,科学教育的理念亟待转变、科学教育的方式亟待升级。

  有些学校简单地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或“数理化生”课程,认为学好单一的学科知识就是做好了科学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对此非常不赞同:“提前预设的学科课程,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科学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上好科学课’。好的科学教育,要从‘一门课程’转向‘完整生活’、从‘一本教材’转向‘整个世界’,将‘静态课程内容’与‘动态科学创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参与到火热的科学实践中来,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有些学校将科学探究弱化为知识传递,用应试思维教科学,“黑板上画实验”“卷子上考实验”等情况并不鲜见。

  “走进科学课实验室,井井有条,一点使用过的痕迹都没有。哪有发明家的桌子是整齐划一的?”一位专家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学校的教师以“讲”实验和“看”实验为主要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即使让学生“做”实验,教师也只要求学生记住实验步骤、实验器材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忽视了实验本身对学生思维训练、情意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价值。

  “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评价过于粗放,只看流程记录,不看学生成长。如果有器材摆放不到位的情况还要扣老师绩效分。”有教师告诉记者,因此,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少教师就干脆带着学生“讲实验”“画实验”,最后“编写”一则实验记录了事。“而且这些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能够自主设计探究的少之又少。”

  还有些学校,被“快出成绩、早出成绩”的急功近利教育政绩观裹挟,将科学教育办成了“精英教育”和“高科技成果展示”。

  有教师向记者反映,其所在学校的科学课程设置没有实质性变化,科学实验也并没有明显增加。“工作重点放在了打造科技社团上,只有社团学生才能使用学校的科学实验室,这样检查验收时好看、有亮点。可科学教育不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吗?难道只有部分学生需要加强科学思维的培养?”这位教师表示不解。

  还有教师向记者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去年十月,其所在区要办科学教育成果展示,不少学校的展台上摆满了无人机、机器人等“高大上”的装备。“有的学校之前并不重视科学教育,刚‘一阵风’搞了几个月,哪有成果可以展示?‘成果’来源可想而知。这不办成了‘厂商装备展’吗?难道没有顶尖装备、没有人工智能,就搞不好科学教育了吗?”最终,这位教师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童稚十足却闪现着创意的小发明、小制作参加了展示:“科学教育最好的展示,不应该聚焦孩子本身吗?”

  凡此种种,折射出当下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重灌输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验证轻探究、重学生解题能力而忽视其解决真实问题的本领。

  多项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表现良好,但科学高阶思维薄弱且学习兴趣不足,即能记得住科学知识,却不知道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科学何用、如何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式解决问题。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我国学生的科学、数学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兴趣随着年级增长而有所降低,其在科学领域的职业期望也较为落后。

  接受记者采访的所有专家都认为,要扭转上述局面,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首先应该更科学地理解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不单是指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授,不仅限于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更不是专指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认为,“在教学中,科学教育应着力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